沒有人性的臺北交通
住在臺北數十年,對於臺北的交通即便用深惡痛絕一句話,也無法徹底表達身心的痛苦感受。只能說,放任滿街的殺人機器隨意亂衝、亂停,臺北的交通真的是滅絕人性。
猶記三十年前,臺北市許多道路還有快慢車道的分別,分隔島也就是綠化帶,汽機車分道行駛。十幾年前臺北市開始進行了逐步「消滅」行道樹、分隔島,快慢車道的分別不見了,綠化的分隔島也不見了,人行道也越變越小。這個錯誤的政策在最近十年內因為環保意識的抬頭,才似乎讓主政者忽然醒悟而收手,不過也已來不及了。捷運的施工,又讓許多林蔭大道被消滅,繼和平東路之後,信義路的大王椰子只留存在臺北人的回憶中。
上述的觀察和問題仍只是十分有限和片面的。臺北反映的臺灣交通文化,已不只是交通問題,更是一個嚴重而複雜的社會問題。不知道臺北市政府、交道部尤其是交通運輸研究所這些交道主管和規劃單位,都做些什麼事去了?也從不見什麼總統候選人、民代候選人拿公共交通政策作他們主要的競選政見。不過我可以確定一件事,這些高官和民代絕對都是有車階級,甚至是有專門為他們服務的司機駕駛,他們也擁有特權,遇到交通擁塞可以請警察為他們這些大官開道。所以這些人永遠都不會知道實際交通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更不知民眾的痛苦。
我長期地作為公共運輸工具和摩托車的使用者,偶而也搭乘親友的小客車,和許多臺北人一樣,對於臺北的交通有著多面向的觀察與體驗,隨手即可拈出一推問題來請教這些大官和民代。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汽機車成長沒有規劃也沒有限制,政府也不系統地規劃公共運輸系統。如果照這些高官和民代還有許多有車階級的臺灣人的邏輯,臺北長久以往將會成為一個大停車場,什麼車子什麼特權也走不動;要想走得動,得把臺北夷平,所有土地都作為道路和停車場,恐怕也不能饜足人們對於擁有車子的無止境慾望。
事實上已有太多的證據和研究指出,汽機車製造的不只是交通問題,環境染污已是人們關注到的另一個重點。由車輛引發的社會問題更是嚴重。南美智利的交通惡劣,駕駛人得一路下車打架才有可能讓車子慢慢前進。這個狀況就可能是臺北和臺灣交通的未來。看看其它已擁有或正在發展輕軌和限制小客車成長的城市,更深覺臺灣實在是不可能扮演文明的先行者或是領導者的角色,臺灣太安於現實、太向現實妥協了。
臺灣不是美國,沒有那麼大的腹地,地形也並不適於大量發展私人交通工具。不過,臺灣的政治人物腦子中的想法都是copy自美國,彷彿臺灣就是另一個美國,所以美國人開車,臺灣人也都要人手一部車。等到一天,真的臺灣人都人手一部車了,大概也就是臺灣島沈沒、臺灣人滅亡的日子了。
或許有一天,叫陳水扁、馬英九這些政治人物自己騎摩托車、開車或坐公車過一個月生活看看,保證他們就會提出許多具體的改善交通意見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