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俐等編,《中國中古文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12月,pp.938,16開,精裝,
ISBN7-80060-329-6。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中古(漢-唐)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的結集,共收入論文70餘篇,包括“從上古文學到中古文學的轉型”、“西漢帝王的漢賦觀”、“論漢大賦的娛樂功能”、“六朝僧人的文學成就”、“陶淵明政治品節的見證”、“東晉詩壇詩學批評的異動”、“諫官及其活動與中唐文學”、“論王蒙的李商隠研究及其原創性”等。橫排繁體字。
目 次
代序 開幕辭
第一章 兩漢卷
一 | 從上古文學到中古文學的轉型-兼論中古文學的幾個基本屬性 | 李炳海 |
二 | 論漢代詩學的群體詩學特徵及其内部的分野 | 錢志熙 |
三 | 玫瑰還是美玉-中國中古文學翻訳中的一些問題 | (美)康達維 |
四 | 漢高祖與西漢文學 | 龍文玲 |
五 | 從述志到抒情-漢代騷體賦和小賦的文化指向 | 王鳳霞 |
六 | 詩成何以感鬼神-漢唐《樂志》中的宗教詩學及郊廟祭歌形態研究 | 張樹國 |
七 | 西漢帝王的漢賦観 | 踪凡 冷衛國 |
八 | 漢代文人對女性色欲的體認及其在漢賦中的表現 | 劉淑麗 |
九 | 論漢大賦的娛樂功能 | 王傳飛 |
十 | 《韓詩外傳》研究 | 楊樹增 王培友 |
十一 | 《史記》對《左傳》預敘的承繼 | 舒大清 |
十二 | 論王逸《楚辭章句》的闡釋體系 | 趙長徵 |
十三 | 漢代至唐代班捷伃主題演變流程 | (捷克)羅然 |
十四 | 李陵與李陵詩文研究史綜述 | 董蹻 |
十五 | 不應忘却的“漢詩一派”-重提焦延壽《易林》 | 陳良運 |
一 | “魏晉文學自覺説”反思 | 趙敏俐 |
二 | 中古文學變遷的認識-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發凡 | 林維民 |
三 | 論“簡”-中古士人的一種審美觀念 | 范子曄 |
四 | 中古佛教類書編纂與傳統文學文獻主題類分 | 王立 |
五 | 魏晉遊仙、詠史、玄言詩探源 | 朱曉海 |
六 | 魏晉駢賦的文體性質及美學意義考論 | 王志清 |
七 | 釋“阮籍使氣以命詩”-《文心雕龍》識小錄之四 | 羅宗強 |
八 | 六朝僧人的文學成就 | 孫昌武 |
九 | 《文選音决》的“三”字音考 | (日)狩野充德 |
十 | 《詩經》“六笙詩”遺説與西晉補亡“六笙詩”考 | 周延良 |
十一 | 謝靈運與顏延之 | (日)森野繁夫 |
十二 | 陸機和陸雲 | (日)佐藤利行 |
十三 | 關於陶淵明的幾個問題 | (日)石川忠久 |
十四 | 陶淵明政治品節的見證-顔延之《陶徵士誄並序》箋證 | 鄧小軍 |
十五 | 清醒的詮釋:論陶潜《述酒》詩 | 田曉菲 |
十六 | 循環的創作:重觀應渠、陶潜和清貧隠士傳統 | 林葆玲 |
十七 | 論陶淵明亦隱亦俠的雙重人格 | 張學君 |
十八 | 《陶淵明集序》的寫作時間和蕭統評陶的獨異眾説、自相矛盾 | 胡耀震 |
十九 | 論謝靈運及其山水詩-兼論“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 汪春泓 |
二十 | 玄言詩的風格特徵-虚淡簡約 | 胡大雷 |
二十一 | 論鄴下後期宴集活動對建安詩歌的影響 | 劉懐榮 |
二十二 | 論宮體詩的審美機制 | 歸青 |
二十三 | 東晉詩壇詩學批評的異動 | 王禮華 |
二十四 | 讀東晉詩札記 | 孫尚勇 |
二十五 | 曹植樂府歌詩入樂問題新探 | 向回 |
二十六 | “清商”概念的三層內涵及相關的幾個問題 | 曾智安 |
二十七 | 魏晉宮廷《巴渝舞》表演形制探考 | 梁海燕 |
二十八 | 《文心雕龍.原道》與韓愈《原道》義勘議 | 鄧國光 |
二十九 | 王質故事在日本詩歌中的接受和影響 | 周以量 |
三十 | 小議六朝唐代“致富譚” | (日)高西成介 |
一 | 論《虬髯客傳》的作者、作年及政治背景 | 卞孝萱 |
二 | 唐賦中司馬相如和揚雄:唐狩獵賦論 | (英)倪若誠 |
三 | 世界的深邃,語言的深度-論唐詩的闡釋藝術 | (德)顧彬 |
四 | 唐絶句作法直證 | 施議對 |
五 | 唐代詩文復古分道殊歸原因探考 | 陳友冰 |
六 | 隋詩的新變與周隋文化的整合 | 康震 苟愛玲 |
七 | 初唐詩的文化選擇 | 林繼中 |
八 | 學會驚訝:對王維《罔川集》的重新思考 | (美)宇文所安 |
九 | 李白詩歌與自由精神 | 葛景春 |
十 | 《莫相疑行》、《赤霄行》詩之作年和杜甫與同僚不合説獻疑 | 吳在慶 |
十一 | 論韓柳古文運動對前代文章的取舎 | 吳相洲 |
十二 | 諫官及其活動與中唐文學 | 馬自力 |
十三 | 過度修辭:李賀詩歌的藝術精神 | 蔣寅 |
十四 | 從科場之詩(試律詩)看《文選》對唐代科挙的影響 | 彭國忠 |
十五 |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唐代文人對隋煬帝開河功過之評説再探 | 李菁 |
十六 | 《劉薩訶因緣記》解讀 | 尚麗新 |
十七 | 論敦煌曲子詞的文學性質 | 湯桾 |
十八 | 中晩唐詩歌新的審美追求與詞的内在特質 | 董希平 |
十九 | 論五代宋初的“偽典小説” | 羅寧 |
二十 | 大悲観音信仰與唐代文學創作 | 夏廣興 |
二十一 | 唐太樂令丞的任職條件和職責考論 | 左漢林 |
二十二 | 論新樂府辭的入樂問題 | 張鈺 |
二十三 | 論近代曲辭與雑曲歌辭之異同 | 袁繡柏 |
二十四 | 論騷體琴歌體式結構與《楚辭》曲式因素的關系 | 周仕慧 |
二十五 | 論王蒙的李商隠研究及其原創性 | 黄世中 |
二十六 | 賴山陽的咏史詩-逆説的詠史詩 | (日)頼多万 |
二十七 | 菅茶山的田園詩 | (日)西原千代 |
附 中國中古(漢-唐)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代表名錄
編後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