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報導 轉錄自北京大學中古史研究中心
“中國中古時期的文書傳遞與資訊溝通”專案研討會
2007年4月20日下午,“中國中古時期的文書傳遞與資訊溝通”專案研討會在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舉行。
專案的主持人,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鄧小南教授主持了這次研討會。鄧教授說,資訊溝通、資訊渠道等問題,在海內外學界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申報這樣一個專案的用意,就在於爲各位學者提供一個彼此交流、互相討論的平臺。作爲專案的一部分,此次研討會,不是一個單純的報告會,而是一次有主題的開放式討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帶動群體性研討的風氣,使研究得以深入。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劉後濱教授作了題爲“唐代中央與地方政務資訊溝通渠道的變遷”的主題發言。劉教授從中書門下體制下政務文書體式及其處理機制的轉變;唐代中後期地方官所上表狀提供的政務內容與決策資訊;節度、觀察使奏請授官的表狀與敕授官範圍的擴大;中央政務資訊傳遞到地方的渠道與文書載體等四個方面,介紹了唐代三省體制向中書門下體制演變過程中,奏抄、奏狀、表狀、制敕、赦文等政務文書在體式、內容、運行程式、傳遞方式、使用範圍等方面的變化,分析了唐代政治體制的變化與政務文書變化之間的關係。
中國社會科學院吳麗娛研究員、北京大學歷史系葉煒副教授圍繞劉後濱教授的中心議題進行了內容豐富而又貼切的對談。吳麗娛就狀的分類和使用範圍,以及奏狀的通進程式等問題作了簡要而深入的分析;葉煒則就“敕後起請”、“三官通押”等具體問題,進行了提問和質疑。與會學者進行了積極而熱烈的討論,劉教授也就相關問題做出了解釋和回應。
與會的各位研究生也就唐宋之際政務文書的運行和處理機制、文書的通進渠道、唐宋時期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文書傳遞程式等問題,與劉、吳、葉三位學者進行了討論交流。
此次研討會是本專案系列研討會中的第一次。6月中旬,還將在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舉行以宋代文書體式爲主題的學術研討會。(報導者:王化雨)
“中國中古時期的文書傳遞與資訊溝通”第二次學術研討會紀要
2007年6月29日下午,“中國中古時期的文書傳遞與資訊溝通”專案第二次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召開。本次研討會由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鄧小南教授召集、主持,討論的主題是“宋代的文書制度與政務運行”。
會上,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師李全德與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生張禕從各自的研究出發,作了主題發言。之後,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趙冬梅、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生羅禕楠分別對兩位的報告加以評議。此外,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劉後濱、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葉煒以及北京大學歷史系的衆多研究生也參加了討論。
李全德根據文獻記載,首先介紹了宋代使用的表、奏狀、申狀、牒、關、符等文書的格式與功能,接著又從通進銀台司、進奏院、禦藥院、內東門司、登聞鼓院、檢院等文書傳遞機構所處的空間位置與職能出發,勾勒了宋代文書通進系統的面貌。張禕的發言以“宋代的官告”爲題,圍繞宋代除授官吏的委任文書——官告,對宋代的冊命制度、內外制的區分以及官告與敕牒並行的制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趙冬梅的評議,首先肯定了二人在對於史料細緻考訂方面所作的努力,接著又從自己關於宋代宮闕佈局以及閤門職能的學術興趣出發,與李全德進行了深入、熱烈的討論。羅禕楠在對張禕發言的評議中,一方面圍繞具體史料的解讀展開了細緻的辨析,另外又提醒發言人在研究中要注意將機構與機構中的個人作爲不完全吻合的權力過程參與者來加以考察。評議之後,其他與會學者以及研究生就各自關心的問題對上述發言進行了廣泛而切實的討論。
此次研討會是“中國中古時期的文書傳遞與資訊溝通”專案繼今年4月20日圍繞劉後濱教授“唐代中央與地方政務資訊溝通渠道的變遷”報告研討之後的又一次交流。今年9月28至29日,本專案擬再舉行一次國際學術研討工作坊,屆時將邀請海內外唐宋史學界的知名學者廣泛參與,對中國中古時期的文書傳遞與資訊溝通問題進行更爲深入、密集的探討。(報導者:張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