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志昌著,《兩晉佛教居士研究》(臺灣大學文史叢刊132)
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11月。32開。平裝。515頁。ISSN:1682-8461。
紀志昌,〈兩晉佛教居士研究〉(The Research on Lay Buddhist during Two Jin)
林麗真教授指導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4年,博士學位論文,439頁。
論文摘要:
本文嘗試結合學術思想史與宗教社會史的研究方法,對兩晉時期的佛教居士面貌作一全幅的整理、觀照與詮釋。基於佛教在六朝時代的發展有著特殊的「名士」背景,而與其相關之社會、文化莫不可分,故兩晉居士研究的問題意識,在於發現佛教與中古家庭、門第發展之機緣,並尋繹「士」於文化傳承、社會角色等多重意義底下,宗教流傳其中之作用,與士人信受、反饋佛教之機制……。經由此番研究,不僅豁顯出「僧」「俗」命題之別,從而鉤勒出此一時期居士信仰之型態與特徵,修道之理論與實踐,對教理的接受觀點與所旁涉之「儒」「佛」論爭問題。
在問題的處理方法上,以合理的互證,資料的相互參酌、繫聯、互補與辨正,來鉤稽兩晉居士佛教信仰的概貌,釐清史實的真相,還原其情境,並賦予合理性的詮釋與宗教社會史的意義,以對本題研究視野與相關線索有一整全、宏觀而客觀之建立。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取向………………………………………………………1
一、研究動機 ………………………………………………1
二、何為居士? ……………………………………………3
(一) 居士釋義…………………………………………3
(二) 揀擇居士的方法與原則 …………………………7
三、「居士」問題的探討方向………………………………15
四、本文研究的時代斷限 …………………………………16
第二節 西晉之前的居士個案 ………………………………………19
一、哀帝至桓帝……………………………………………19
二、桓帝至漢末……………………………………………22
三、漢末至三國……………………………………………25
第二章 兩晉居士與佛教關涉之活動類型 ………………………………32
第一節 出世清修型 …………………………………………………34
一、 未依僧之出世修行 ……………………………………35
(一) 郭文 ………………………………………………35
(二) 謝敷 ………………………………………………39
二、依僧之出世修行:以廬山僧團為主 …………………43
(一) 出世山隱 …………………………………………44
(二) 結誓共修 …………………………………………49
(三) 會通儒玄佛 ………………………………………53
(四) 與廬山僧團相關之其他士人 ……………………58
第二節 清談論法型……………………………………………………63
一、品目中的崇僧輿論 ……………………………………63
二、清談的延伸:講經 ……………………………………69
三、名僧談理的廣大迴響…………………………………73
四、書信論法 ………………………………………………76
(一) 與郗超有關之論法士群 …………………………76
(二) 桓玄、王謐、殷顗 ………………………………80
(三) 羅含、孫盛、習鑿齒 ……………………………82
(四) 其它 ………………………………………………85
第三節 檀越法事型 …………………………………………………86
一、 譯事中的助譯與勸助…………………………………86
(一) 譯經居士―竺叔蘭 ………………………………86
(二) 助譯居士―以聶承遠、道真父子為主 …………88
二、 法事之施受 ……………………………………………94
(一) 就接受「法施」的角度來看 ……………………95
(二) 就「財施」的角度來看 …………………………101
(三) 居士法施之自立 …………………………………105
三、 造像、畫像、供像 ……………………………………107
四、 興寺 ……………………………………………………114
(一) 捨宅 (園) 為寺……………………………………114
(二) 家立精舍 …………………………………………116
(三) 官廷造寺 …………………………………………117
(四) 修營塔廟 …………………………………………120
第三章 兩晉居士信仰的家族性……………………………………………123
第一節 兩晉宗室 ……………………………………………………124
一、佛教於西晉王室流傳之肇始―司馬顒、司馬耽 (緝)
…………………………………………………………124
二、東晉宮庭佛教之發展 …………………………………128
(一) 明帝至穆帝時期的姻親、政治與佛教……………128
(二) 哀帝、簡文帝時期之方術與佛教 ……………137
(三) 孝武帝、司馬道子之「佞佛」與政治 …………142
第二節 瑯琊王氏 ……………………………………………………153
一、玄學家風與佛教影響之始 ……………………………153
二、王洽一門與佛教 ………………………………………156
(一) 王洽:家族的佛理入門者………………………156
(二) 王珣、王珉:家族信仰的進一步發展…………158
三、王劭一門與佛教 ………………………………………164
(一) 王劭、王恢 (王奐) :營寺與蔭產………………164
(二) 王謐:護法與書信問道…………………………166
四、王肅之、王凝之:奉道家庭的佛教影響 ……………169
第三節 太原晉陽王氏 ………………………………………………174
一、 王濛一門與佛教 ………………………………………174
(一) 王濛、王脩:清談與佛教………………………174
(二) 王恭:清廉與佞佛………………………………178
二、王坦之一門與佛教 ……………………………………179
(一) 王坦之「反玄」與支遁的扞格 …………………179
(二) 范寧:王氏姻親之以「儒」入「佛」…………185
(三) 王忱、王國寶:傳統奉佛家風之轉 ……………189
(四) 王愉之後王慧龍:僧人與門第庇護…………191
第四節 陳郡謝氏、殷氏與其他 ……………………………………194
一、陳郡謝氏 ………………………………………………194
(一) 謝鯤一門與佛教 …………………………………194
(二) 謝裒一門與佛教 …………………………………197
二、陳郡殷氏 ………………………………………………200
(一) 殷浩 ………………………………………………202
(二) 殷顗 (附:殷仲堪)………………………………205
三、其他氏族 ………………………………………………210
(一) 汝南周氏 …………………………………………210
(二) 吳郡張氏 …………………………………………213
第五節 介於「奉佛」與「非奉佛」之間的氏族 …………………217
一、 譙國桓氏 ………………………………………………217
(一) 桓彝 ………………………………………………218
(二) 桓溫 ………………………………………………219
(三) 桓豁、桓沖、桓伊 ………………………………220
(四) 桓玄 ………………………………………………224
(五) 桓謙 ………………………………………………226
二、尋陽陶氏 ………………………………………………227
(一) 陶侃 ………………………………………………227
(二) 陶範、陶夏 (夔) ………………………………228
第四章 兩晉居士的修行理論與實踐………………………………………231
第一節 自力禪修 ……………………………………………………232
一、謝敷之安般守意………………………………………232
二、廬山結誓的信仰內涵與宗旨:念佛…………………235
(一) 「決疑」與得「慧」……………………………235
(二) 元興結誓與「念佛三昧」………………………237
(三) 劉遺民之「定中見佛」…………………………241
(四)「定慧」與「心無義」……………………………246
第二節 他力救渡 ……………………………………………………254
一、兩晉居士與「觀音信仰」的流傳……………………254
二、觀音救渡的內容與信仰觀點…………………………259
(一) 救渡的事件對象:危難類型……………………259
(二) 救渡的信仰觀點…………………………………264
第三節 基本修行理論與實踐―以郗超〈奉法要〉為例……………274
一、基本戒行與業報因果…………………………………275
(一) 由「檢於外」至「防於內」:修習初階……………275
(二) 五戒十善的報應…………………………………279
二、報應與輪迴的構成……………………………………279
(一) 五陰、五說B六情………………………………280
(二) 報應與解脫的關鍵:「心」………………………283
(三) 論受報主體………………………………………285
三、由「戒」資「定」:治心之要…………………………287
(一) 反向之觀想:不淨觀………………………………287
(二) 忍辱、以善報過……………………………………288
(三) 慈、悲、喜、護:四等心…………………………289
(四) 固心、去妄心………………………………………291
(五) 奉道之存心:求己…………………………………291
(六) 達觀、等心…………………………………………292
(七) 息念、止慮、無懼…………………………………293
(八) 心悟無常、離苦……………………………………294
四、由「定」生「慧」:從「有心」到「無心」……296
(一) 「六度」……………………………………………297
(二) 由般若智獲解脫…………………………………298
(三) 證空…………………………………………………300
五、小結:修習特徵與宗教角色差異………………………303
第五章 兩晉居士所涉及的「儒」「佛」論爭…………………………………308
第一節 護法論爭………………………………………………………308
一、 何充、庾冰之辯………………………………………309
(一) 初次交鋒:「變法」對「循例」 ……………309
(二) 第二次交鋒:「棄禮」對「勸教」………………310
(三) 第三次交鋒:
「王教不得不一」對「兩行」互補論…………312
二、王謐、桓玄之辯………………………………………314
(一) 第一次交鋒:「惠深故敬」對「惠深忘敬」……314
(二) 第二次交鋒:
「惠深忘敬」的反向論證對「宗致」不同說…317
(三) 第三次交鋒:
「在三之義」對「以至道為宗致」……………323
(四) 第四次交鋒:
學業非宗致的轉化―「君道兼師」……………329
三、護法論爭所涉及的幾項爭論層面與思維特點………331
(一) 從夷夏優劣的論點來看…………………………331
(二) 從「情/禮」關係的論證來看……………………332
(三) 從「宗致之辨」來看……………………………334
(四) 護法論爭所隱涵的政治意識…………………336
第二節 應報論爭………………………………………………………339
一、戴逵對佛教「應報觀」的反省:〈釋疑論〉…………341
(一) 〈釋疑論〉對佛教「應報觀」的否定…………341
(二) 「分命」說的提出………………………………344
二、周續之的反駁與戴逵的答難…………………………346
(一)「命、理」的「未可喻」與「可喻」……………346
(二)「分命」取代了一切應報的根據…………………351
(三)「勸教」說與「分命」說的圓通問題……………352
(四) 周續之論理的侷限………………………………354
三、戴逵的宗教心態與信仰實質…………………………356
第三節 儒佛調和:「本同用殊」……………………………………360
一、儒與佛「本同用殊」說法的提出……………………360
二、居士倫理價值的完成…………………………………364
(一) 居士命題的起源:僧、俗修道的「用殊」……364
(二) 倫理價值的完成:「普渡」………………………369
第六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