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千慧,〈從學術交涉談六朝史學的形成與延展〉(Study on the Arising and the Affecting of Historiography during Six Dynasties through Academic Interaction)
張蓓蓓教授指導
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270頁。
論文摘要:
六朝史學之大盛,歷來頗受注意。面對此一重要的學術史現象,本文關注的焦點在於:六朝史學究竟以什麼樣的面貌,確立其於當時的學術價值?同處一個時代,學術之間本當有所互涉,而六朝既處於一個各種學術俱成氣候的階段,其時整個學術環境亦煥發著一種彼此交涉、互有進退的活潑氛圍。史學在這樣的學術環境中蔚為大觀,其運會之形成,與其他三種學術的交涉互動,必是一個重要的學術因緣;這不但使其在與他種學術的交涉中益發確立其學術面貌,同時也延展其觸角而影響及於其他學術。故本文取徑「學術交涉」,意在藉由分別鉤稽史學與經學、子學及文學之互動狀況,豁顯史學之所以能卓然自立於六朝的因緣際會,此言其「形成」;同時,也觀察史學對於其它學術的影響,此言其「延展」。簡言之,本文討論以六朝史學內蘊為核心焦點,取徑學術交涉以觀其形成與延展,希望能進一步了解六朝史學大盛現象的諸般因果。
研究方法上,本文分於二、三、四章中,討論史學與經學、子學及文學的交涉及互動。第二章談經學與史學的交涉。本章先討論經與經學的原始性質,見出經與經學的歷史意蘊。其後,則探究經史交涉在兩漢以後及晉代的進展,並結合當世的玄學風尚及政治情況,看出史學所展現的經世之用,以明史繼經起的學術大勢。第三章談子學與史學的分合轉化。本章先溯源司馬遷「成一家之言」所樹立之亦「子」亦「史」的典範,比觀六朝時人「立言不朽」心態之承襲及其轉變;同時,並討論六朝著作於子、史取徑間的變化,說明六朝時期子的滑落與史之繼起。其後,以「子不離史」與「史不離子」兩方面對立而言,更進一步探討子學與史學學術性質的複雜糾葛,並提呈史學轉承失落之子家精神的積極意義。第四章談文學與史學的互動。本章先檢討劉知幾與蕭統不同的文史區隔觀,見出文史看來混淆的界限,在不同的眼光辯證下越顯清晰。接著,以史家擅文之例證說明文之於史的關涉,又以文學作品的歷史性,說明史學觸角的延展。最後,則以史學作品為例,申論其中的文學意涵,總觀文學寄跡於史學的新發展。藉由上述的討論,本文希望能將史學的面貌在與經學、子學及文學的互動中,有什麼樣的繼承、轉化與延展,作一清楚的交代;冀能從學術交涉的角度上,嘗試提出史學何以大盛於此時,而又能輻射其學術影響的現象與原因。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6
第二章 經史交涉的漫長歷程與經衰史盛的演變大勢 ………… 10
第一節 關於經與經學原始性質的思考………………………… 12
(一) 經典的歷史性質 ………………………………………… 12
(二) 西漢經生「通經致用」的歷史意蘊 ……………………… 17
(三) 歷史性轉趨濃厚的東漢古文經學 ………………………… 23
第二節 兩漢之後經史交涉的進展…………………………………28
(一) 自後漢到三國儒學的衰微 ………………………………… 28
(二) 尹默「通諸經史」………………………………………… 32
(三) 譙周「據經考史」………………………………………… 35
第三節 兩晉時期的經史交涉及其所面對的新形勢…………… 40
(一) 譙周《古史考》的再檢視 ………………………………… 40
(二) 經史之學與玄學的頡頏 …………………………………… 43
(三) 經史之學與政治的牽繫 …………………………………… 50
第四節 南朝經史地位的變化 ………………………………… 58
(一) 士人在兩種人生路徑間的擺盪 …………………………… 58
(二) 經史與藝術的合流 ………………………………………… 60
(三) 經史與玄佛的合流 ………………………………………… 63
第五節 結語 …………………………………………………… 65
第三章 子學與史學的分合轉化 ………………………………… 67
第一節 「立言」的想望及其取徑變化 ……………………… 67
(一) 司馬遷「成一家之言」的典範意義 ……………………… 68
1、《史記》的撰作動機與方法 ………………………………… 68
2、《史記》為亦「子」亦「史」的一家言…………………… 74
(二) 葛洪「成一家之言」的想望 ……………………………… 79
1、《抱朴子》以「子」成家立言……………………………… 79
2、漢魏以來立言意識的轉變 …………………………………… 84
(三) 成家立言的取徑變化 ……………………………………… 87
1、子的滑落 ……………………………………………………… 88
2、史的繼起 ……………………………………………………… 93
第二節 子不離史:子書的「假事證道」之法及其流衍……… 95
(一) 先秦子家「假事證道」的風習…………………………… 97
1、「假事證道」的開放性和證據力…………………………… 97
2、《韓非子》中〈說林〉到〈儲說〉的形式轉進…………… 103
(二) 劉向「依興古事」引發的子、史之辨…………………… 113
1、《列女傳》的性質與定位…………………………………… 115
2、轉變中的史部〈列女傳〉…………………………………… 123
3、《新序》、《說苑》的性質與定位………………………… 135
4、轉變中的類纂式雜子書 ……………………………………… 142
第三節 史不離子:「論」體的舊範與新猷…………………… 155
(一) 子論的興起與轉變 ………………………………………… 155
(二) 史論的繼承與發展 ………………………………………… 166
(三) 荀悅、袁宏的史論 ………………………………………… 174
第四節 結語……………………………………………………… 181
第四章 文學與史學的互動……………………………………… 184
第一節 文史區隔觀及其檢討…………………………………… 185
(一) 史家論文、史之別:劉知幾《史通》…………………… 185
(二) 文家論文、史之別:蕭統《文選‧序》………………… 190
第二節 文才無礙著史…………………………………………… 196
(一) 史家擅文例一:袁宏……………………………………… 196
(二) 史家擅文例二:范曄……………………………………… 198
第三節 史學對文學的潛在影響………………………………… 202
(一) 左思《三都賦》的歷史性………………………………… 202
(二) 志怪、志人小說的歷史性………………………………… 206
第四節 文學寄跡於史學的新發展……………………………… 216
(一) 既「史」亦「文」的虛構傳記…………………………… 216
1、〈桃花源記〉:一則特殊的異聞…………………………… 216
2、〈五柳先生傳〉:一篇另類的人物別傳…………………… 228
(二) 史書中的山水描寫 ………………………………………… 233
1、 謝靈運《遊名山志》………………………………………… 237
2、 酈道元《水經注》…………………………………………… 245
(三) 詠史詩的詠懷內涵 ………………………………………… 251
1、班固〈詠史詩〉……………………………………………… 252
2、左思〈詠史詩〉……………………………………………… 254
第五節 結語……………………………………………………… 257
第五章 結論……………………………………………………… 259
(一) 經衰史盛,史繼經起……………………………………… 259
(二) 子衰史明,史以繼子……………………………………… 261
(三) 文學的歷史性與歷史的文學性…………………………… 263
(四) 學術交涉中所呈現的六朝史學面貌……………………… 26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