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物》2007年第6期
目 次
●考古新發現
河北唐縣釣魚臺積石墓出土文物整理簡報 胡金華、冀豔坤 (4)
【摘要】唐縣釣魚臺積石墓發現於1966年,其出土文物以青銅爲主,並有少量金器、石器,其中多數銅器風格與中原地區相一致,也有部分器物具有鮮明的北方少數民族特徵,其時代應爲春秋中期或略晚。
【關鍵字】唐縣釣魚臺; 積石墓; 春秋中期
洛陽孟津朝陽送莊唐墓簡報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 (10)
【摘要】1986年,河南省孟津縣朝陽村磚廠取土發現一座古墓,清理時該古墓已遭嚴重破壞,經追查多數文物被收回。其中部分綠釉隨葬品十分少見,體現了當時的製作水平。根據墓葬形制和器物特徵判斷爲初唐時期墓葬。該墓葬的發掘爲研究洛陽地區唐代習俗及雕塑藝術等提供了新的資料。
【關鍵字】洛陽; 孟津朝陽; 唐墓; 綠釉俑
滎陽後王莊唐墓發掘簡報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滎陽市文物保護管理所 (17)
【摘要】2003年3月~6月,在河南省滎陽市廣武鎮後王莊發掘幾座唐宋時期墓葬,其中兩座唐代墓葬出土有墓誌、陶罐、銅缽、鐵剪刀、瓷罐、銅錢等。墓誌形制特別,其志文不僅爲同類型墓誌的斷代提供了幫助,也爲地方的文獻記載提供了佐證。
【關鍵字】滎陽市; 廣武鎮後王莊; 唐墓
●考古研究
海岱地區與中原文明起源新探 何德亮 (22)
【摘要】大量田野考古資料表明,海岱地區與中原地區文化關係非常密切,兩者互爲滲透,相互作用,彼此影響,從而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逐漸從多源一體走向以中原爲核心的多元一統格局。
【關鍵字】海岱地區; 中原; 文明起源
試論裴李崗文化的分期與年代 靳松安 (28)
【摘要】裴李崗文化是分佈於河洛地區的一支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依據豫中地區6處該類文化的典型遺址的材料,可將其分爲早、中、晚三期六段,基本上代表了目前發現的裴李崗文化的各個不同發展階段。同時依據對已發表的不同遺址14C測年資料的分析,把裴李崗文化的絕對年代大體推定在距今8500~7000年。
【關鍵字】裴李崗文化; 分期; 絕對年代
夏商周斷代工程與夏商考古學的發展 楊育彬 (39)
【摘要】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啓動,最終獲得了科學的“夏商周年表”。與此同時,也大大促進了夏商考古學的發展。近年來,登封王城崗大城、偃師二裏頭遺址、偃師商城小城、鄭州商城和安陽洹北商城的考古新發現與研究,成爲一個個引人注目的新亮點。
【關鍵字】夏商周斷代工程; 夏商考古學; 發展
新鄉鳳凰山戰國兩漢墓地研究 劉習祥 (46)
【摘要】新鄉鳳凰山戰國兩漢墓葬分佈密集,墓地佈局經過嚴密設計。戰國時期墓葬形制主要爲土坑豎穴墓。兩漢時期墓葬形制爲土洞墓和磚室墓兩種,墓地劃分若干區域,推測每個區域爲家族墓地區。
【關鍵字】鳳凰山; 戰國兩漢墓; 區域; 家族
●文物研究
技術發展與先秦古車起源蠡探 衡雲花、黃富成 (50)
【摘要】中外古車的發展與演變有無必然的聯繫,必須分析古車製造所需的技術條件及其在中國發生與發展的時段特徵。據此探討古車構造中輪的製作、木料加工、金屬工具的鑄造、畜動力的應用等,可知中國先秦古車應産生于夏代中期的黃河中游地區。
【關鍵字】技術; 先秦; 車; 起源
留布考 陳隆文 (54)
【摘要】《中國歷代貨幣大系·先秦貨幣卷》收錄平肩方足布一種(第1678號),將其幣面文字釋爲留邑是正確的。留邑的地望在今河南偃師南緱氏鄉陶家村的劉國故城遺址。
【關鍵字】留邑; 平肩方足布; 偃師; 劉國故城
孔惠超造像及其年代考 王景荃 (58)
【摘要】孔惠超造像是河南現存保存最完好的北魏造像之一,原定年代與造像不符。本文利用圖像學和類型學將該造像的造像題材以及藝術風格與同時期造像相比照,並對造像題記和題名進行研讀,考證其準確的雕刻年代爲北魏孝昌三年。
【關鍵字】孔惠超造像; 造像題材; 藝術風格; 北修武
朝鮮三國時代佛像中的山東佛像影響 金申 (66)
【摘要】山東地區以青州爲中心流行的北魏到北齊時代的一佛二菩薩像,不論是石雕還是銅鑄,多是佛身與台座明顯地分成兩部分,佛、菩薩共同包容在一個大光背之內,兩側的菩薩立像位於光背最外側,猶如懸在空中。朝鮮三國時代的金銅佛像是從山東的佛像樣式接受而來的,有的佛像上青州派色彩還較濃厚。但朝鮮佛像自身的特點還是明顯的,光背外形上較爲秀美,臉型略微清瘦,表情恬靜內省。對圓柱形覆蓮座更爲偏愛,台座也略微高瘦。
【關鍵字】青州派佛像; 北朝; 朝鮮三國時代; 影響
南陽臥龍崗龍角塔 張朝霞 (72)
●古文字研究
甲骨文中從“帚”之字考釋 張素鳳、張學鵬 (75)
【摘要】甲骨文“帚”字取象於托魂樹,“帚”字的這個意象對甲骨文中從帚字的“歸”“寢”“侵”“婦”等字的構意和在卜辭中的意義進行重新說解,同時也是對“帚”字造意的進一步證明。
【關鍵字】巫; 帚; 精魂; 歸; 寢; 侵; 婦
由彔見簋銘文窺探西周冊命禮儀的變化 尹稚寧 (79)
【摘要】彔見簋是西周中期的器物,其銘文內容是周王對彔見的冊命。彔見是穆王晚期至懿王初期周王身邊卿一級的執政大臣。由彔見簋等冊命銘文可瞭解當時冊命禮儀的變化。
【關鍵字】彔見簋; 銘文; 冊命; 禮儀
●文物保護與科技
用中子活化分析研究南窪白陶的原料産地 韓國河、趙維娟、張繼華、朱君孝 (83)
【摘要】選取南窪白陶樣品15個,南窪遺址附近的灰白色黏土樣品7個,用中子活化分析(NAA)測量每個樣品中21種元素的含量,將這些資料進行模糊聚類分析和散佈分析。結果表明,南窪白陶與南窪遺址附近的黏土關係較近,由此推斷燒制南窪白陶的原料可能是就地取材。
【關鍵字】白陶; 中子活化分析; 産地
殷墟甲骨的保護處理 杜安、馬豔 (87)
【摘要】分析了殷墟甲骨病變的種類,並結合實際對其進行系統處理和保護。結果表明,運用儀器分析對甲骨進行控制處理的方法是能夠提高甲骨保護處理水平的。
【關鍵字】殷墟甲骨; 保護處理; 病變
南陽府衙油飾彩畫的保護 楊東昱 (91)
【摘要】南陽府衙現存的油飾彩畫,因歷史和人爲原因損壞比較大,且有繼續遭受損害、進而危害建築構件的可能。我們通過深入勘察,確切瞭解府衙油飾彩畫現狀,對其進行特徵分析。並依據現存油飾彩畫對木構的保護和裝飾作用現狀,分別採取不同的技術措施,以通過科學的方案設計使古建築祛病延年,使昔日的油飾彩畫再次獲得新生。
【關鍵字】南陽府衙; 油飾彩畫; 措施
●文物鑒賞
洛陽山峽會館木雕藝術賞析 慕鵬 (95)
遠古文化的符號載體——淮陽泥泥狗 趙臘梅 (97)
【摘要】“泥泥狗”是河南淮陽太昊伏羲陵“小泥塑”的統稱。淮陽“泥泥狗”造型古拙、怪誕,黑色墊底,周身施以五彩紋飾,色彩豔麗。品種有數百種之多,多爲奇禽異獸或人、獸同體或長著多頭的怪物等。淮陽“泥泥狗”既具有觀賞價值,又具有實用價值,又有其宗教價值。同時,它更有著寶貴的古文物價值。淮陽“泥泥狗”不僅是人們研究“人類學”、“民俗學”的活性史料;同時泥泥狗所特具的人類本源精神、直覺創造性和生機勃勃的現代感,對中國現代藝術的發展,也具有極爲重要的影響。
【關鍵字】泥泥狗; 生殖崇拜; 民間藝術; 遠古文化
●博物館研究
河南古迹研究會與河南博物館 徐玲 (102)
【摘要】河南古迹研究會與河南博物館是20世紀30年代在河南較有影響的兩個學術機構。兩者不僅在創建時間上相近,而且在學術活動和人員組成上都有很多交叉。兩個機構的合作,共同帶動了當時河南地方文博事業的發展。
【關鍵字】河南; 考古學; 博物館
●書刊評介
考古工作者的讚歌——喜讀蘇湲的考古大發現系列作品 王海輝 (107)
本刊2007年第1~6期總目索引 本刊記者 (11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