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www.ssap.com.cn/Shop/UploadPhotos/200607/20060704134223188.jpg&width=130)
鳥越皓之著,《日本社會論:家與村的社會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On Japanese Society : Sociology of Family and Village)
ISBN:7-80230-174-2/D•022
|
出版时间:2006-7 |
开本:32 印张:7.75 页数:226页 字数:136千字 |
作者簡介
鸟越是日本著名社会学家,曾任日本社会学会会长。 譯者王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內容簡介
本书在“日本人剖析自己的民族精神及其形成与传承”方面为中国的社会学界填补了一项空白,是一本优秀的日本农村社会学读本。
中文版及日文版序
日本社会——中文版序言
准确地找出一个国家的社会特征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或者说是不可能的也许更准确些。原因在于,同一个国家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民族,由于风土与历史的差异,各个地域的发展都具有各自的特性。 但是,如果以日本为例,却存在这样一个特点,人们都使用相同的语言——日语,在外国人眼里,日本人都具有类似的行为举止、类似的思想方法、类似的情感。因此,理所当然地希望去理解类似的“共通基础”。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初次见面的人不只是可以安心地交谈,甚至能进一步理解日本人的那些“令人不可思议”的言论和行为。 本书呈献给读者的是对日本社会家与村的分析,希望能对读者理解日本社会有所帮助。本来用一句话来回答在日本的社会里到底存在不存在“共通基础”,也是极为困难的。因此,本书选取对家与村的分析作为起点,仅仅是为了说明日本社会的一个侧面,并且肯定也会存在着缺陷。 然而,本书也还有着自己的一些长处,关于这方面说明如下。 与中国相比较,中国人对于原理非常重视,而日本人的行为更多地归于“即兴”,也就是说,不把原理看得那么重要。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与此相似的观点。有孔子的儒教原理,有马克思主义原理,在中国,以这些原理作为社会的基础的倾向十分明显。笔者也认为,大多数中国人不像日本人那样采取“即兴”的方式来考虑问题,而是从原理出发来考虑问题,这种倾向是很突出的。 对于社会来说,共同的原理——在很多情况下是需要引入国家的——为什么是必要的呢?不只是中国,国家乃至村庄组织都要将原理普及到国民群众之中,用社会学理论来表述通常就是要建立这一国家的秩序,对于社会来说秩序是必要的。因而有利用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情况,还有道德、政治的思想体系,以及与社会科学相近的原理。在同一个国家内,民族、地域特性多种多样,为了使国家成为一个整体而导入统一的原理,作为国家的领导者深感这是必要的。因为仅仅依靠权力来维持长期的秩序会使人感到不安。中国有着辽阔的土地,由于拥有众多民族及各自的特色,历史上自很久以前就建立了必要的、统一的原理,并且一直延续下来,因此也形成了相应的国民性。 然而,日本有基督教、儒教及政治性的思想体系等,却没有形成统一的原理,依靠什么来维持社会秩序呢?笔者认为,日本存在着“生活知识”。这里所说的“生活知识”是指生活中的常识、规则等。只要遵从这种知识,一个人就不会被周围的人们议论。这些知识主要是在家与村的传统中积累起来的,这也是从事家与村研究的意义之一。 在日本,人们把对家与村这种社会组织的秩序的维持,与对国家层次的秩序的维持结合起来。这样说是有很多证据的。家成员、村成员相互间良好的社会关系的维持,关系到社会的整体秩序的维持。也就是说,自己家的事搞好了,自己村的关系理顺了,其结果,社会与国家也就和谐了。的确,日本人经常把家与村的思维方式类推到其他组织,比如,把公司比拟为家,把社会政治组织比拟为村落。例如,如果国会议员说“这个问题需要回村商量”。说这种话的时候,就是指带着问题回到自己所属的政党的派系(指政党下面的组织)里商量。如果能确立起像这样的思想方法的话,社会整体的统一原理也就变得不那么必要了。政治学者京极纯一京把日本人的这种思想方法抽象化为“内部秩序”(《日本的政治》)。以表述这种思想方法而著称的有经营学者三户公及其著作《作为“家”的日本社会》。 然而,这里有必要立即给予注释,以上的论述并不意味着日本完全不存在统一的原理。反之,也不意味在中国不存在以家族、宗族,还有村落等共同体为基础的思想方法。中国有着自己更为重要的倾向,从这一点来看,也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内部秩序”。大家都知道,这种体系化的“内部秩序”是以儒教以及围绕家与宗族等亲近关系的“生活知识”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这里所说的仅仅是强调程度问题而已。而且用日本的情况与中国比较,从思想分析入手,通过家与村来分析“生活知识”,更容易理解日本的社会特征。 此外,本书的第二个长处是,从这种日常生活知识入手去理解日本社会,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教养(由文化人建立的)方面的日本文化。通过和辻哲郎等哲学家、岛崎藤村等文学家的作品来理解日本文化是重要的,可是,他们的思想方法的基础是什么呢?他们所表现的“家”是怎样的呢?读者可以在本书中找到若干疑问的答案。 本书也作为日本的大学教科书,许多学校都在使用,而且至今仍在使用。使用者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作为农村社会学(Rural Sociology)的专业书在使用;第二类是作为学生了解日本社会基础的教材在使用。这种情况下的“基础”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不假思索地对各种事态予以判断,运用自如地维系各种社会关系,换言之,称其为“传统的行为”也不为过。在传统的行为中,有一些“功夫”至今还令人感叹不已,学习这些“功夫”也是有益的。也许这是使用本书的第三个长处。 实际上,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在一段时期内农村社会学得到相当多的社会学者的青睐。因此,曾在日本社会学领域里经常居于领先的地位。最初,日本社会学受到西欧社会学,其后又受到美国社会学的不断影响。由于美国缺乏原本意义上的“村”(Village,较为严密的是Hamlet),所以,日本的农村社会学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开发农村社会学理论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这些理论成果给予日本社会学其他领域的影响力是极强的。其中受到影响最强的是作为理论化的基础的“生活理论”。欧美社会学注重于“社会”,对“生活”则不甚注重。正因为对人们的生活的注重,家庭社会学、都市社会学、产业社会学、劳动社会学、环境社会学等多种领域都受到了日本固有文化的影响。 说到我自己切身的例子,我是农村社会学者,同时又是环境社会学者。日本环境社会学的模式被称为“生活环境主义”,这是与欧美发达的理论例如生态学理论尖锐对立的理论体系(详见鸟越的《环境社会学理论与实践》)。顾名思义,这种生活环境主义模式是以生活理论为基础的,因此这种生活环境主义模式才逐渐被政府的环境政策所采纳。 本书是我向先辈及许多优秀的农村社会学者的农村专题研究成果学习的结果,同时也是对其精华的总结。同样,在中国以往的专题研究中有李景汉教授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1933)这样的开端之作,此后优秀的农村社会学研究成果不断地积累起来。我听说,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正在组织进行“中国百村调查”的研究课题,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像这样将双方的研究积累加以对照,以及增进相互学习的机会是十分必要的。若本书能对此有些许帮助,笔者则颇感喜出望外。承担本书翻译工作的是颇具朝气的专家王颉先生,实值庆幸。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李国庆先生也参与了针对本书内容的讨论,并给予译者卓有成效的鼎力支持。
鸟越皓之
序
本书是以增进对家与村的理解为目的完成的。毋庸赘言,家与村都属于具有深刻内涵的制度体系和社会集团。因此,在我看来,这本小册子所能呈献的仅仅是关于家与村的一部分。 关于家与村的限定之一:本书关于家与村限定在社会学所关心的范畴。关于家与村,历史学、法律制度史、经济史等历史研究有着丰富的积累,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经济学、法社会学的研究也达到了值得肯定的水平。虽然本书有时也借鉴了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各个学科领域的深层次问题并未涉及。 限定之二:家与村是农村社会学(村落社会学)的核心研究领域,而家及其相关的亲族又是家庭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然而,从农村社会学范畴来考虑,家与村的研究并不是农村社会学的全部。可如果回顾一下农村社会学的学说史,家与村的研究又始终处于农村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中心。所以,有时给人的印象似乎家与村的研究就是农村社会学。 然而,正如北原淳所恰当地指出的那样:社会学对家与村的研究,其分析过程是将家与村假定为封闭的体系,并以此为立足点探讨其内部的构造关系。结果,作为农村研究的分析方法之一,虽然有对家与村的社会学研究,可是从农村社会来说,家与村的真实状态却没有被完全揭示出来。 此外,莲见音彦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资本主义的再生产结构中,家与村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但是“战后的日本资本主义,毋宁说是以高度的技术为背景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战前相比有着不同的再生产结构,它是与农家生活基础的崩溃同时发展起来的。因此,遭到瓦解的地方的农家生活成为主要的问题,而不再是家与村,伴随生活的解体所产生的面对各个方向的主体回应以及以此为媒介或具体体现的组织化成为我们必须加以研究的问题。家庭生活、地域生活问题,农民的意识问题,农民组织和与之对抗的地域社会的结构问题,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莲见将家与村的重要意义限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认为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下战后的家与村已经失去了重要意义,只有具体的家庭生活、地域生活问题,农民的意识问题,农民组织和与之对抗的地域社会的结构问题等才能成为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莲见的这种见解是正确的,而且事实上这已经成为最近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主流。我也对这种见解的主要框架予以支持,并对此给予好评。 但是,当你一走入现实的农村,就会痛感,被表述为家庭生活的实体依然是表述为家的生活更为恰当,掌握着地域生活主体的实体也是村。此外,要了解当今的农民意识而与农民交谈的话,显然,如果抛开家与村意识也便不复存在了。进一步看,不用说官制下的农民组织,就连与农村地域的环境问题等有关的农民志愿者组织,也都将家与村纳入视野开展各种运动。(我们学术界却在讨论家的解体、村的解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家与村同战后的家与村相比,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彼此不同。但是,舍弃了家与村要表现其实体似乎也是不可能的。 此外,确实可以发现一些从以往的家与村的组织结构中脱离出来,建立起新的农业生产组织的地带,也有这样的研究报告发表。而且在村庄里也有否定家与村的人,这种动向并非不存在。 然而,生活改善运动、新生活运动,由此派生出来的主妇烹饪教室、妈妈排球、老人门球,像这样“摩登”的事物的举办也大都与村组织相关联。如果去了解那些亲戚或熟人间的纠纷,也同样是和家与村的问题密切相关的。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以上对莲见的观点给予了大致评价,但是,笔者认为,无论如何,作为基础理论也必须牢牢地把握住家与村。 基于这样的想法,本书没有将家与村的理论论争史作为重点,而是更多地对实体予以记述,尽力使立志于学习家与村的实践者在其进村时避免不知所措。本家、分家具有什么意义,“ikke”和“maki”包含的性质,还有所谓“村”在当地所指代的究竟是什么,区长是什么人,村里修路工程中的协同劳动占有什么位置,什么叫做“讲”,什么叫做“组”,本书力图把这些内容记述下来。关于家和同族问题,社会学在理论上有很大的进展,作为农村社会学与家庭社会学的一般知识,对上述问题的理解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虽然有些繁杂,但还是拿出一些篇幅来解释这些理论。 最后还有一点要予以说明,如果通读过本书马上会发现,本书没有论及到家、同族、“讲”这些社会现象的变化和变迁。把握这些社会现象的变化、变迁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对于这本小册子来说却是超负荷的。在写作过程中,笔者常常受到把变化也写出来的诱惑。如果写变化就必须写出引起这种变化的社会原因,但这是本书的篇幅所不允许的,需要另写一本书。 换句话说,本书的研究方法属于所谓的文化论的研究方法。这种文化论的研究方法的缺点是:从方法论方面看,没有太多地考虑社会变迁、社会变化。有时甚至把近世与现在视为一体。但是,这种研究方法的长处在于,对于家与村的结构原理和支撑这一构成原理的价值、规范可以做出直接的阐释。 本书是在以上各种限定的前提下写成的。但是,无论如何,它是个基础,我相信,以此为出发点,各种取向的理论和思考都将得到发展。
目 次
日本社会——中文版序言……………………………………………………………………… / 1 序………………………………………………………………………………………………… / 1 第1章 家的逻辑 ……………………………………………………………………………… / 1 一 家与家成员…………………………………………………………………………… / 4 (一) 怎样理解家………………………………………………………………… / 4 日常生活话语…………………………………………………………………… / 4 社会科学的特性………………………………………………………………… / 5 因民族不同对家庭理解的差异………………………………………………… / 7 家与家庭………………………………………………………………………… / 8 (二) 家的结构…………………………………………………………………… / 12 家的三个特征…………………………………………………………………… / 12 关于非亲族……………………………………………………………………… / 14 家是如何构成的………………………………………………………………… / 16 (三) 直系家庭制下的核心家庭形态…………………………………………… / 24 直系家庭与核心家庭…………………………………………………………… / 24 家的周期………………………………………………………………………… / 25 家的旁系………………………………………………………………………… / 27 制度与现实的偏差……………………………………………………………… / 27 二 家的先祖与日本人的祖灵观………………………………………………………… / 29 (一) 灵魂与神…………………………………………………………………… / 29 自己死后去向何方……………………………………………………………… / 29 灵魂的存在与向神的升华……………………………………………………… / 30 佛教与日本人的祖灵观………………………………………………………… / 31 作为鬼魂节的盂兰盆节与正月………………………………………………… / 31 成为先祖的过程………………………………………………………………… / 34 彷徨的灵魂……………………………………………………………………… / 35 (二) 各种各样的先祖类型……………………………………………………… / 36 两种“佛”……………………………………………………………………… / 36 去人格的先祖与有人格的先祖………………………………………………… / 39 出身的先祖……………………………………………………………………… / 42 两种“出身的先祖”…………………………………………………………… / 44 (三) 系谱的先祖与象征性的先祖……………………………………………… / 45 作为“祖”的系谱的先祖……………………………………………………… / 45 表示社会地位的象征性的先祖………………………………………………… / 47 三 家的联合体——同族、亲类………………………………………………………… / 48 (一) 超越家之上的各家间的关系……………………………………………… / 48 亲戚们…………………………………………………………………………… / 48 多样的现实……………………………………………………………………… / 49 两种亲族组织…………………………………………………………………… / 50 同族的意义……………………………………………………………………… / 52 亲类的意义……………………………………………………………………… / 54 (二) 同族团的规定……………………………………………………………… / 56 作为经营体的同族团…………………………………………………………… / 56 关于同族团的本质规定的不同解释…………………………………………… / 57 两种解释………………………………………………………………………… / 59 构成原理与存在理由…………………………………………………………… / 60 (三) 亲类………………………………………………………………………… / 64 亲类的特征……………………………………………………………………… / 64 普遍存在的亲类………………………………………………………………… / 66 亲类的功能……………………………………………………………………… / 67 第2章 村的结构 ……………………………………………………………………………… / 69 一 村的结构与村落类型………………………………………………………………… / 71 (一) 村的意义…………………………………………………………………… / 71 各家的集聚……………………………………………………………………… / 71 集落与村落……………………………………………………………………… / 72 町村制的推行…………………………………………………………………… / 73 区与部落………………………………………………………………………… / 75 村与“村”……………………………………………………………………… / 78 村落共同体……………………………………………………………………… / 79 区与部落的差异………………………………………………………………… / 80 (二) 自然村理论………………………………………………………………… / 81 自然村理论的前提……………………………………………………………… / 81 三种社会地区…………………………………………………………………… / 82 村的精神………………………………………………………………………… / 83 自然村理论的评价——与有贺理论的比较…………………………………… / 86 (三) 社会学的村落类型论……………………………………………………… / 89 几种学科领域的类型论………………………………………………………… / 89 家与家联合的必要性…………………………………………………………… / 90 家联合论………………………………………………………………………… / 91 村落类型论……………………………………………………………………… / 92 类型论的撤回…………………………………………………………………… / 95 二 村的领域……………………………………………………………………………… / 96 (一) 村落领域论………………………………………………………………… / 96 村落的范围……………………………………………………………………… / 96 村落的“总有”………………………………………………………………… / 102 三 村的组织与运营……………………………………………………………………… / 105 (一) 村落的职务………………………………………………………………… / 105 村落的自立性…………………………………………………………………… / 105 村落的代表者…………………………………………………………………… / 107 各种职务………………………………………………………………………… / 109 干部的决定方法………………………………………………………………… / 113 (二) 协商的方法………………………………………………………………… / 114 集会……………………………………………………………………………… / 114 协议机构………………………………………………………………………… / 115 决议方法………………………………………………………………………… / 116 全员一致制的体系……………………………………………………………… / 117 (三) 村落的财政………………………………………………………………… / 119 两种账本………………………………………………………………………… / 119 村落的财产与区费的征收……………………………………………………… / 120 财政收支………………………………………………………………………… / 123 (四) 村落的协同劳动…………………………………………………………… / 127 两种协同劳动——交换、合伙………………………………………………… / 127 村落的协同劳动………………………………………………………………… / 128 第3章 生活组织 ……………………………………………………………………………… / 131 一 社会性亲子——“父辈”、“子辈”……………………………………………… / 133 (一) “亲子”关系的确立……………………………………………………… / 133 “亲子”………………………………………………………………………… / 133 “父辈”、“子辈”是什么…………………………………………………… / 135 (二) 认干亲……………………………………………………………………… / 137 必要的确定仪式………………………………………………………………… / 137 出生时的认干亲………………………………………………………………… / 137 成年式时的认干亲……………………………………………………………… / 139 结婚式时的认干亲……………………………………………………………… / 140 亲生父母的愿望………………………………………………………………… /141 (三) 村落的构造和认干亲……………………………………………………… / 142 多样的干亲关系………………………………………………………………… / 142 有无家格与同族非同族………………………………………………………… / 143 (四) 同族型的干亲关系………………………………………………………… / 145 同族团与干亲关系的区别……………………………………………………… / 145 原村大垣外……………………………………………………………………… / 145 作为介绍人的干亲……………………………………………………………… / 146 干亲关系的构成形态…………………………………………………………… / 148 (五) 非同族型的干亲关系……………………………………………………… / 149 西山村上汤岛…………………………………………………………………… / 149 五种类型的干亲………………………………………………………………… / 150 干亲关系的构成形态…………………………………………………………… / 152 二 年长者与年少者——年龄阶梯制…………………………………………………… / 154 (一) 年龄阶梯…………………………………………………………………… / 154 长幼顺序………………………………………………………………………… / 154 年龄阶梯制与亲族组织的矛盾………………………………………………… / 155 (二) 年龄集团…………………………………………………………………… / 158 年龄阶梯制与年龄集团………………………………………………………… / 158 儿童组…………………………………………………………………………… / 159 青年组——青年团……………………………………………………………… / 160 中老年组、老年组……………………………………………………………… / 165 (三) 年龄阶梯制村落…………………………………………………………… / 166 地域分布与生产力说…………………………………………………………… / 166 作为村落类型的年龄阶梯制…………………………………………………… / 167 伊豆伊浜的年龄阶梯制………………………………………………………… / 170 三 社会性的伙伴——“讲”、“组”与伙伴交际…………………………………… / 173 (一) “讲”与“组”…………………………………………………………… / 173 无礼讲…………………………………………………………………………… / 173 “组”的构成…………………………………………………………………… / 175 “组”的活动…………………………………………………………………… / 179 “座”与“讲”………………………………………………………………… / 180 “讲”的种类与目的…………………………………………………………… / 181 横向关系………………………………………………………………………… / 183 实 例 一 家庭与家的定义……………………………………………………………………… / 10 二 非亲族是家成员吗?………………………………………………………………… / 16 三 商家的家成员………………………………………………………………………… / 22 四 通向另一世界的道路………………………………………………………………… / 33 五 关系至上主义………………………………………………………………………… / 87 六 平等与公平…………………………………………………………………………… / 111 七 渔村的村落账目……………………………………………………………………… / 121 八 学校的年龄阶梯——关于能力主义的少数意见…………………………………… / 157 九 少女与合宿…………………………………………………………………………… / 164 后 记…………………………………………………………………………………………… / 186 家与村研究文献内容简介……………………………………………………………………… / 188 作者介绍………………………………………………………………………………………… / 217 译后记…………………………………………………………………………………………… / 219
|
phc85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