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至十世紀福建開發之研究〉
吳修安,碩士論文,231頁,中正大學歷史學系,2005。
廖幼華教授指導
論文摘要
本文以中古時期(約三到十世紀)福建地區發展的地域性差異為論述對象,對影響區域開發的地理環境因素,以及在地理環境的影響下所形成區域發展格局進行深入的分析。以歷史地理學的角度,運用區域比較方法,來觀察中古福建開發過程。正史地理志、唐宋時期地理總志、以及宋代福建地方志等地理書為本文的核心史料。首先恢復中古時期福建的地理環境與交通發展,接著論述地理環境的差異對經濟開發的影響,進而探討社會文化發展的分佈格局。
縱貫整個福建中部的閩中大山帶,使得閩地形成沿海與內陸兩大自然地理區。前者背山面海,在河流的沖積下形成福建最大的平原地帶。後者四面環山,地形極為破碎,許多小型的河谷平原盆地分散各地。與鄰省相隔的山脈有許多隘口可供翻越,但這些隘口從來不曾成為全國的主要交通要道。而沿海地區面對的海洋,在秦漢以來就是長江下游與嶺南地區往來的要道,隨著造船與航海技術的發展,以及東、西方世界往來的頻繁,逐漸成為重要的國際交通線。至於沿海與內陸間的交通主要依靠閩江峽谷,但是不論水、陸路狀況都不是很好,並非是良好的交通線。
中古時期福建地區就是在這樣的地理條件影響下,形成兩個各自發展的地區。沿海地區由於遠離長江流域,在海上交通還不是很安全的情況下,早期的發展落後於閩西北地區。但因具備較為良好的地理環境,在海上交通條件逐漸改善後,迅速發展,從南朝後期一直都是福建經濟發展的重心。早期的開發是循著濱海河口平原由北而南進行,盛唐以後漸及於丘陵山區,閩江河口平原與晉江河口平原先後成為發展中心。內陸地區雖接近長江流域,較早得到開發。但因河谷平原盆地狹小而分散,土地資源缺乏,交通線多偏僻峻狹,難以聚集人口,使得發展處於停滯狀態。直到晚唐五代,隨著大批移民的湧入,才得以迅速開發。其發展則是循著河谷由北而南進行,從建溪、富屯溪、沙溪流域,最後才到汀江流域。其中建溪流域由於接近長江下游經濟發達地區,為入閩要道,因此一直是主要的發展地帶。
福建農業發展有先天上的限制-平原面積狹小、分布零碎,但隨著人口快速的增加,新的耕地逐漸被開發。在沿海地區,居民一方面對濱海沙州和沼澤地進行圍墾,一方面則向丘陵地帶開墾。而在內陸,則僅能向河谷邊緣的丘陵山地進行拓墾。中古福建農業發展的重心在沿海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多種植在沿海平原地帶,經濟作物在沿海地區也被廣泛種植,在作物的種類與產量上遠勝於內陸地區。手工業方面,六朝兩地的手工業發展不分軒輊,整體而言仍相當薄弱。唐五代時期沿海手工業迅速發展,拉開與內陸地區的差距。首先是產業逐漸多樣化,部分產業的產量也日漸擴大。其次是產品的技術層次逐漸提高。就通商貿易而言,沿海地區地處東南沿海航線上,兩漢時期就有單純的轉口貿易活動在此進行。南朝後期,隨著人口的增加與農工產業的發展,開始有商品可供外銷。唐末五代王閩政權與留從效、陳洪進政權為解決嚴重的財政問題,大力發展海外貿易,更帶動沿海商貿活動與港口的繁榮興盛,泉州港在五代末逐漸取代福州港,成為福建最大的貿易港。但貿易活動仍以轉口貿易為主,一方面是所生產的農工產品仍不足以供給外銷,另一方面當地的市場需求也無法消費大量的舶來品。而內陸地區由於對外交通不便,農工業發展緩慢,商貿活動並不發達。
經濟發展的地域差異進一步表現在社會文化上。六朝晚期福建沿海地區崛起了一批地方勢力,因侯景之亂而掌握了沿海地區的控制權,並進而影響到東南地區的局勢,直到唐初仍持續影響著當地的政局。中唐以後,這批地方豪族在身分與文化認同上,逐漸向中原士族與漢文化看齊了,在學術上也可與中原士人一較長短。表明唐末沿海大族與中原士族已幾無差異。而內陸的地方勢力在唐末大多仍屬於地方性豪強,直到五代若干家族才成功轉型為文化性質的家族。在學術文化方面,六朝福建的文教事業並不興盛,學術文化發展相當的遲緩,到了中唐以後,沿海福、泉二州的文教事業日漸興盛,其學術文化成果也遙遙領先內陸地區,為當時福建學術文化的重心。就宗教信仰而言,南朝後期一度興盛的福建佛教發展,到了隋代就面臨長期的發展低潮,會昌法難後福建佛教發展再度呈現繁榮的景象。但是福建佛教發展有著高度的不衡性,不僅表現在各項佛教發展要素地域分布的不平衡,更表現在寺院分布、高僧籍貫分布格局與高僧駐錫地分布的不一致。沿海實為閩地佛教發展的重心,其中福州為發展的核心,在各項佛教信仰活動要素均佔有極大的比例。就代表庶民文化的民間信仰而言,從先秦以來,福建「信巫鬼尚淫祀」的風俗,給了民間信仰相當理想的發展環境。因此各地民間信仰的風氣均相當興盛,普遍存在不少祠廟,沿海和內陸的祠廟分佈並無明顯差異。外來的移民帶來不少的民間信仰,主要來自鄰近的江南和江西地區,來自北方的則是少數。
透過對福建地方行政建置與人口數量的分布與變動、經濟發展的格局、社會勢力的演變、學術文化與宗教信仰的分布等各方面的考察,中古時期福建確實形成了沿海與內陸兩個各自發展的地域格局。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1
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1
二、研究回顧………………………………………………………………………2
三、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5
第二章 福建海陸雙區發展的形成…………………………………………7
第一節 福建地區自然地理環境……………………………………………7
一、自然地理概述………………………………………………………………7
二、自然環境的變化……………………………………………………………9
三、沿海與內陸地區的環境差異………………………………………………10
第二節 福建地區交通發展…………………………………………………11
一、沿海區的交通狀況…………………………………………………………11
二、內陸區的交通狀況…………………………………………………………19
三、內陸與沿海區的交通聯結…………………………………………………24
第三章 六朝時期福建行政建置與經濟發展……………………………35
第一節 沿海區的行政建置與人口…………………………………………35
一、行政建置演變………………………………………………………………35
二、人口與分佈…………………………………………………………………40
第二節 內陸區的行政建置與人口…………………………………………41
一、行政建置演變………………………………………………………………41
二、人口與分佈…………………………………………………………………43
第三節 移民來源與分佈……………………………………………………46
一、史料中有關移民的記載……………………………………………………46
二、由行政建置探討移民的來源與過程………………………………………47
三、考古資料所見的外來移民…………………………………………………48
四、「八姓入閩」說……………………………………………………………50
第四節 福建地區的經濟發展………………………………………………50
一、沿海區的經濟發展…………………………………………………………50
二、海外貿易的萌芽……………………………………………………………54
三、閩西北內陸區的經濟發展………………………………………………55
第四章 隋唐五代時期福建行政建置與經濟發展………………………65
第一節 建置沿革、人口分佈與遷徙………………………………………65
一、沿海區的行政建置與場、鎮分布…………………………………………65
二、內陸區的行政建置與場、鎮分佈…………………………………………72
三、人口分佈與移民……………………………………………………………76
第二節 沿海的經濟發展與海外貿易………………………………………82
一、農業經濟發展………………………………………………………………82
二、手工業發展…………………………………………………………………90
三、商業與海外貿易發展………………………………………………………97
第三節 內陸區的經濟發展…………………………………………………102
一、農業經濟發展……………………………………………………………102
二、手工業發展………………………………………………………………104
三、與鄰近地區的商貿往來…………………………………………………106
第五章 中古時期福建地區的社會勢力…………………………………115
第一節 六朝福建沿海區地方豪族的崛起………………………………115
一、六朝初期沿海的社會勢力………………………………………………115
二、六朝晚期沿海的地方豪族………………………………………………116
第二節 唐五代福建沿海地方大族的「士族化」…………………………123
一、沿海郡望的形成與轉化…………………………………………………123
二、沿海士人家族的出現……………………………………………………133
第三節 中古時期閩西北的社會勢力……………………………………139
一、從山越到地方豪族…………………………………………………139
二、地方豪族與新興文化家族………………………………………………140
第六章 中古時期福建地區的文化發展…………………………………145
第一節 沿海學術重心的形成……………………………………………145
一、六朝福建的文人活動……………………………………………………145
二、唐五代福建文教的推展…………………………………………………147
三、唐五代沿海地區的學術發展……………………………………………152
第二節 中古時期福建佛教信仰的分佈與發展…………………………158
一、六朝時期佛教的傳入與發展……………………………………………158
二、隋唐五代福建佛教的地理分布…………………………………………162
第三節 唐五代時期福建民間信仰的地域分佈…………………………166
一、「信巫鬼、尚淫祀」的傳統風俗…………………………………………166
二、唐五代福建民間信仰的地理分布………………………………………167
三、唐五代福建民間信仰的來源……………………………………………170
四、唐五代福建民間信仰的類型……………………………………………173
第七章 結 語…………………………………………………………………183
參考書目…………………………………………………………………………221
圖表目次
圖次
圖2-1福建地形圖…………………………………………………………………31
圖2-2福建地貌與中古時期沿海及內陸諸州郡分界線示意圖…………………32
圖2-3福建地貌與氣候分區圖……………………………………………………33
圖2-4中古時期福建交通路線圖…………………………………………………34
圖3-1孫吳天紀三年(280)福建政區圖…………………………………………61
圖3-2兩晉時期福建政區圖………………………………………………………62
圖3-3南朝齊建武四年(497)福建政區圖………………………………………63
圖3-4南朝陳禎明二年(588)福建政區圖………………………………………64
圖4-1隋開皇十二年(592)福建政區圖………………………………………111
圖4-2唐貞觀十三年(639)福建政區圖………………………………………112
圖4-3唐天寶元年(742)福建政區圖……………………………………………113
圖4-4北宋建隆二年(961)福建政區圖…………………………………………114
圖6-1唐五代時期福建登科人數分佈圖………………………………………177
圖6-2唐五代時期福建文學家與文人著作分佈圖……………………………178
圖6-3宋代地理總志所見中古時期福建寺院分佈圖…………………………179
圖6-4隋唐五代時期福建高僧籍貫地與駐錫地分佈圖………………………180
圖6-5唐五代時期福建禪宗高僧駐錫地分佈圖………………………………181
圖6-6唐宋時期福建祠廟分佈圖………………………………………………182
表次
表3-1六朝時期福建沿海地區政區建置表………………………………………39
表3-2六朝時期福建內陸地區政區建置表………………………………………43
表3-3福建近五十年來六朝紀年墓統計表………………………………………49
表3-4六朝時期福建地區郡級政區沿革繫年表…………………………………58
表3-5六朝時期福建地區縣級政區沿革繫年表…………………………………59
表4-1隋唐五代時期福建沿海地區政區建置表…………………………………70
表4-2唐五代時期福建沿海地區場鎮表…………………………………………71
表4-3隋唐五代時期閩西內陸地區政區建置表…………………………………75
表4-4晚唐五代時期福建內陸地區場鎮表………………………………………76
表4-5隋至唐前期福建的縣數及戶數表…………………………………………77
表4-6唐中後期五代福建地區各州與地區縣數、戶數及口數統計表…………79
表4-7《新唐書.地理志》所見唐代福建沿海水利工程表……………………83
表4-8《淳熙三山志》所見隋唐五代時期福州沿海水利工程表………………84
表4-9唐五代時期福建地區貢賦及土產表(農漁產品) ………………………87
表4-10五代王閩政權進貢中原王朝之貢物表(農漁產品) ……………………88
表4-11唐五代時期福建各州紡織品貢賦表……………………………………90
表4-12五代時期王閩政權與陳洪進紡織品進貢表……………………………91
表4-13唐五代時期福建開採礦產表……………………………………………92
表4-14五代時期王閩政權與陳洪進金、銀進貢表……………………………93
表4-15唐五代時期福建各州手工業產品貢賦表………………………………96
表4-16五代時期王閩政權手工業產品進貢表…………………………………97
表4-17五代時期王閩政權與留從效、陳洪進進貢表(進口貨物)……………100
表4-18隋唐五代時期福建地區郡級政區沿革繫年表…………………………108
表4-19隋唐五代時期福建地區縣級政區沿革繫年表…………………………109
表5-1唐宋史料所見唐代「南安郡」郡姓表……………………………………123
表5-2唐五代時期福建沿海科舉登第主要姓氏統計表…………………………136
表6-1唐五代時期福建登科者籍貫統計表………………………………………153
表6-2唐五代時期福建進士、文學家與文人著作數量統計表…………………156
表6-3宋代地理總志所見福建佛教寺院數量統計表……………………………160
表6-4《淳熙三山志》所見中古時期福州佛教寺院數量統計表…………………161
表6-5《臨汀志》所見隋唐五代汀州佛教寺院數量統計表………………………164
表6-6隋唐五代時閩籍佛教高僧與高僧駐錫閩地數量統計表…………………165
表6-7唐宋時期禪宗高僧駐錫閩地數量統計表…………………………………165
表6-8宋代地理總志所見福建地區祠廟數量統計表……………………………168
表6-9宋代福建地方志所見祠廟數量統計表……………………………………168
表6-10 唐宋時期福建地區祠廟類型統計表……………………………………176
表6-11 唐宋時期福州、興化、汀州祠廟類型統計表…………………………176
附表一 隋唐五代時期福建地區場鎮表…………………………………………187
附表二 六朝時期入閩任官之文人表……………………………………………189
附表三 唐五代時期福建科舉登第人物表………………………………………191
附表四 《全唐文》、《全唐詩》所見唐五代時期福建文學家人物表……………196
附表五 《新唐書.藝文志》所見閩籍文人著作表………………………………198
附表六 宋代地理總志所見福建佛教寺院表……………………………………199
附表七 隋唐五代時期福建籍佛教高僧表………………………………………207
附表八 隋唐五代時期駐錫閩地的佛教高僧表…………………………………209
附表九 宋代地理總志所見福建地區祠廟表……………………………………21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