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隋唐史論:牛致功教授八十華誕祝壽文集》
作者:魏全瑞主編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1月。447頁。16開。平裝。
ISBN: 7807361352。
內容簡介
本書收論文約50篇:“論曹魏政權的歷史地位”、“論齊魯文化的歷史地位及其現實意義”、“唐代淩山地理位置考辨”、“隋唐時期陜西境內的人口遷移及其影響”、“大唐氣象覧勝”、“唐代圖書市場考察”等。
目 次
一 | 永遠的師表-恭賀致功吾師八十華誕 | 牛志平 | |
二 | 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賀牛致功教授八十榮壽 | 劉志清 | |
三 | “不知老之將至”-我心目中的牛致功先生 | 黄留珠 | |
四 | 牛致功教授的良師風範 | 賈仁強 | |
五 | 春風雨露潤心田-牛致功先生與我的求學之路 | 王元軍 | |
六 | 難忘的恩典-賀牛致功老師八十大壽 | 安彩鳳 | |
七 | 楡柳蔭後檐 桃李羅堂前-敬賀恩師牛致功先生八十華誕 | 陳鼎中 | |
八 | 牛致功教授與隋唐史研究 | 王双懷 | |
九 | 略述牛致功先生的史家情懷-《唐代的史學與〈通鑑〉》一書讀後 | 任士英 | |
十 | 一部再現史家研究心路歷程的力作-敬讀牛致功師的《唐代史學與墓志研究》 | 賈雲 | |
十一 | 讀《唐代碑石與文化研究》 | 劉玉峰 | |
十二 | 太白石的啓示:民族的驕傲和祝福 | 孫達人 | |
十三 | 論曹魏政權的歷史地位 | 朱紹侯 | |
十四 | 買地券文廣例 | 張傳璽 | |
十五 | 論齊魯文化的歷史地位及其現実意義 | 安作璋 | |
十六 | 司馬懿徙農上邽、興三郡鹽池考辨 | 黎虎 | |
十七 | 法門寺地宮金銀器鏨文化研究 | 李斌城 | |
十八 | 唐梨園新考 | 周偉洲 | |
十九 | 唐代凌山地理位置考辨 | 李健超 | |
二十 | 武則天是怎様走向女皇宝座的 | 趙文潤 | |
二十一 | 説唐長安城的供水及園林化 | 馬馳 | |
二十二 | 略論唐代的漕運 | 楊希義 | |
二十三 | 乾陵“無字碑”別論 | 張沛 | |
二十四 | 唐玄奘與武則天 | 劉志清 | |
二十五 | 中國傳統家庭教育-“家訓”與家内秩序 | 牛志平 | |
二十六 | 五代十國封爵制度初探 | 杜文玉 | |
二十七 | “唐玄宗時期即有雜劇”吗? | 趙望泰 | |
二十八 | 晩唐詩人白居易嗜茶之表現及原因試探 | 張維慎 | |
二十九 | 唐神策軍樂壽博野行營考 | 黄壽成 | |
三十 | “仁政”“民本”是“貞觀之治”的特質 | 吳毅 | |
三十一 | 重讀《試述〈安禄山事迹〉的史料价値》 | 任士英 | |
三十二 | 四論《貞觀政要》之成書時間問題-與謝保成先生商榷 | 李万生 | |
三十三 | 論唐朝農業管理的調節手段與方法 | 趙強 | |
三十四 | 李翱復性論對孟子性善論的繼承與拓展 | 張喜平 | |
三十五 | 隋唐時期陜西境内的人口遷移及其影響 | 薛平拴 | |
三十六 | 唐中後期赴新羅使者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 拜根興 | |
三十七 | 唐長安官、私廟制及廟堂的地理分布 | 張萍 | |
三十八 | 従河西走廊古地名看古代河西歷史 | 李峰敏 | |
三十九 | 唐代雍州人與龍門清明寺造像 | 張全有 | |
四十 | “漢制”與漢唐學禮制度簡論 | 盖金偉 | |
四十一 | 大唐氣象覧勝 | 劉玉峰 | |
四十二 | 《太平廣記》所見唐代婦女生活-《太平廣記》與唐代女性生活研究之一 | 董理 | |
四十三 | 従森林分布看唐代環境質量状況 | 劉錫濤 | |
四十四 | 唐代婦女出行裝之文化意義 | 納春英 | |
四十五 | 中國發現東羅馬金幣、波斯薩珊銀幣相關問題研究 | 王義康 | |
四十六 | 李徳裕軍事思想研究 | 李文才 | |
四十七 | 眼罩與面衣發微 | 楊東宇 | |
四十八 | 唐代宗室管理制度論略 | 介永強 | |
四十九 | 唐代圖書市場考察 | 賈志剛 | |
五十 | 唐太宗伐遼背後的政治運作 | 曹印双 | |
| |||
附錄 | |||
一 | 我與史學職業 | 牛致功 | |
二 | 牛致功教授學術論著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