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主題(Theme):「中國古代墓葬美術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Ancient Tomb Art)
日 時(Date):2009年9月9日(Wed)、10日(Thu)、11日(Fri)
會 場(Location):北京朝陽區花家地南街8號 中央美術學院(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No. 8 Huajiadi Nan St.,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主辦者(Orgnaizers):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中心(School of the Humanities,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Center for the Art of East Asia, University of Chicago)
會議簡介:
墓葬美術是傳統中國歷時最久、植根最深的一個禮儀美術傳統,無論是時間的持續還是地域的伸延都在世界美術史上無出其右。它也是考古資訊最爲豐富的一個綜合性藝術系統,包涵了建築、器物、繪畫、雕塑、裝飾、葬具、銘刻書法以及對身體的處理。在大量考古材料的支援下,對中國古代墓葬美術的研究在近年內蓬勃開展,學者們在宏觀和個案的分析上都作出了不少成績,同時也出現了對研究和解釋方法的強烈興趣。本次會議的目的是爲中外學者提供一個交流和討論的平臺,既鼓勵對重要歷史性問題切實的研究和考證,也提倡對於多種研究方法的思考和討論,以促進這個學術領域的進一步發展。主辦者所希望看到的不是一場社交式的聚會,而是認真、實際而開放的學術磋商。
會議期間將有15位左右的學者提出報告,每位代表有30~40分鐘的發言時間,同時附以相關的討論。會議將使用中、英兩種語言,發言者可任選一種語言。會議不提供現場翻譯。
Tomb art is the longest and most pervasive ritual art tradition in pre-modern China. Even in world history, few art traditions can match its temporal duration and geographical span. As a synthetic visual system, properties of Chinese tomb art consist of architecture, objects, painting, sculpture, decoration, burial equipment, calligraphy, and the treatment of the body. Supported by an explosion of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tomb art has seen much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subjects of research include both general historical trends and specific case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has appeared a strong interest in analytical and interpretative methods. The purpose of this conference is to provide an international platform for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The organizers encourage solid, evidential research of important historical phenomena, as well as serious reflection on research method. It is hop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two directions will help further develop this field.
Because of limited funding, the participants will cover their own travel expenses (ideally funded by their respective institutions). The organizers will provide lodging (3 nights) and meals during the conference. We envision this conference will be a serious scholarly exchange that will reassess the art of Chinese tombs and point to new directions for future work. The conference will include lectures by invited speakers, as well as open-floor discussions after the talks. The organizers are planning to collect the written papers and publish a conference volume.
The conference will be hel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議 程:
9月9日上午
開幕式(鄭岩主持)
地點: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報告廳
第一場發言(張建林主持、評議)
地點: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報告廳
楊 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墓葬考古與中國美術史研究》
齊東方(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理想與現實之間——安伽、史君、虞弘墓的石刻圖像的解讀問題》
葛承雍(文物出版社)《祆教聖火藝術的新發現——隋代安備墓文物初探》
9月9日下午
第二場發言(李軍主持、評議)
地點: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報告廳
倪克魯(Lukas Nickel,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與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研究所)《絲綢之路上的兵馬俑?——秦始皇陵陶俑與中亞希臘化時代的雕塑》
繆 哲(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研究中心)《孔子師老聃》
第三場發言(朱青生主持、評議)
地點: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報告廳
巫 鴻(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中心)《引魂靈璧》
賀西林(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承天地之和,行萬殊之體——試析漢代墓葬中的陰陽圖式及其思想性》
黃佩賢(香港城市大學)《漢唐墓室壁畫的功能與壁畫墓的等級》
9月10日上午
第四場發言(繆哲主持、評議)
地點:中央美術學院5號樓學術報告廳
林聖智(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中古時期墓葬中的天界表像─東亞的比較視野》
鄭如珀(Bonnie Cheng,美國歐柏林學院)Set in Stone: New Media or New Interpretations?
第五場發言(楊振國主持、評議)
地點:中央美術學院5號樓學術報告廳
徐潤慶(韓國美術史研究所)《從沙嶺壁畫墓看北魏平城時期的喪葬美術》
鄭 岩(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逝者的面具——再論北周康業石棺床畫像》
第六場發言(羅世平主持、評議)
地點:中央美術學院5號樓學術報告廳
李星明(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隋唐墓葬藝術中的佛教文化因素》
張建林(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屏風十二扇,畫鄣五三張”——唐墓壁畫中的“屏”與“障”》
第七場發言(李星明主持、評議)
地點:中央美術學院5號樓學術報告廳
劉 婕(文物出版社《文物》編輯部)《唐代花鳥畫新論——以墓葬材料爲中心》
李清泉(廣州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宋金墓葬中的婦人啓門圖像》
9月11日上午
第八場發言(李清泉主持、評議)
地點:中央美術學院5號樓學術報告廳
鄧 菲(英國牛津大學)《圖像的力量:思考宋金墓室壁畫的內涵及意義》
張 鵬(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美術研究》編輯部)《勉世與娛情——宋金墓室壁畫中的一桌二椅到夫婦共坐》
董新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蒙元壁畫墓的時代特徵初探——兼論登封王上等壁畫墓的年代》
總結:楊泓、巫鴻
閉幕
擬參會代表:
楊 泓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董新林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齊東方 北京大學文博學院
張建林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李星明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李清泉 廣州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
繆 哲 浙江大學
劉 婕 文物出版社《文物》編輯部
羅世平 中央美術學院造型藝術研究所
賀西林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
張 鵬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美術研究》編輯部
鄭 岩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
黃佩賢 香港城市大學
邢義田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林聖智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巫 鴻 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中心
徐潤慶 韓國美術史研究所
鄭如珀(Bonnie Cheng) 美國歐柏林學院
倪克魯(Lukas Nikel)英國倫敦大學
鄧 菲 英國牛津大學
PARTICIPANTS ( Preliminary list)
Zheng Yan, Yin Jinan, Luo Shiping, He Xilin, Zhang Peng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Yang Hong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Li Qingquan (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Shi Qingshen, Zhao Huacheng, Gao Chongwen, Qi Dongfang (Peking University)
Huang Peixian
Sofukawa Hiroshi (Kyoto University)
Huang Yaofen
Xing Yitian, Lin Shengzhi (Academia Sinica, Taipei)
Xu Rongqing (Korean Institute of Art)
Wu Hong (U of Chicago)
Lothar von Falkenhausen ( UCLA)
Eugene Wang (Harvard)
Bonnie Cheng (Oberlin College)
Jessica Rawson (Oxford University)
Lucas Nikel (University of London)
Klaas Ruitenbeek ( Royal Ontario Museum of Art)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