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至五世紀幽冀地區的地方勢力〉


張季安,碩士論文,126頁,臺灣大學歷史學系,2006。


陳弱水、甘懷真教授指導。


論文摘要


本文所欲討論的範圍,以東漢時期的幽州、冀州為界,約當今日遼寧及河北二省的範圍。時間則由西晉末的動亂開始,到北魏滅後燕統一北方為止,若遇相關部分,則往前後約略延伸。本文以慕容鮮卑所建立之前、後、北燕政權作為討論的背景,因而主要討論的地域為幽冀州環渤海地區,在有必要時論及冀州其他部分。
十六國時期至北魏初,北方的地方勢力經過各政權交替的淘汱與整合,形成了新的局面,本文即考察十六國時期,與慕容燕政權較有關係的幽冀地區地方勢力的發展概況,包括漢人及非漢人的部分。在漢人方面,本文挑選四支漢人大族做為討論的對象,正可說明當時北方漢人大族幾種不同的發展狀況,二支是幽州地區大族,一是北平陽氏,一是昌黎韓氏;另二支是由冀州遷居幽州的渤海封氏及渤海高氏。這四個大族,在西晉末年,紛紛加入了幽州的慕容氏政權,成為慕容氏的權力基礎之一,但由於其身分為本地居民或外來移民的不同,以及他們各自的選擇,使得這四個大族在北朝的發展,呈現相當的差異。非漢勢力部分,幽冀地區本為近胡之地,居民的結構比較複雜多變,不過幽州地區自漢代以來即為烏桓及東部鮮卑的大本營,所以本文也以烏桓及東部鮮卑做為主要的討論對象,特別是與慕容氏爭奪遼東的段氏、宇文氏。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的非漢人在本區活動,並且發揮過他們的影響力,如夫餘、高句麗等,因而也將約略地敘及他們在遼東的發展狀況。
北方最後是由拓跋氏統一,慕容氏的力量便成為拓跋氏要削弱或除去的對象,這些地方勢力中,與慕容氏較為親近的,在北魏大都比較沈寂,少數比較突出的人物,大概都是以個人因素為主。五胡十六國時期漢人大族是否能長久生存的關鍵,在於是不是能維持住他們在地方上的勢力。加入非漢政權中,雖是維繫家族生存的方法,但太接近某個非漢政權的核心,也可能在日後政權交替時受到較多衝擊,高氏及封氏正可說明這個情形。

目 次


前言 1
第一章 幽冀地區概況 1
第一節 地理環境與行政區劃沿革 1
第二節 居民概況 16
第三節 歷史變遷 22

第二章 幽州地區的漢人大族 29
第一節 北平陽氏 30
第二節 幽州韓氏 41

第三章 冀州地區的漢人大族 55
第一節 渤海高氏 55
第二節 渤海封氏 66

第四章 非漢地方勢力 83
第一節 東部鮮卑── 段氏及宇文氏 83
第二節 鮮卑慕輿氏、蘭氏與烏桓 98

第五章 結語 108
附圖
圖1-1 魏晉中原出塞之陸路三道 11

圖1-2 西晉時期的幽冀并州 7
圖1-3 前燕疆域圖 7
圖1-4 後燕疆域圖 7
圖1-5 北燕疆域圖 7


表2-1 前、後、北燕時期北平陽氏任官表 34
表2-2 北魏至隋代北平陽氏世系表 37
表2-3 韓顯宗世系表 47
表2-4 韓震世系表 49
表3-1 渤海高氏簡譜 60
表3-2 前、後、南燕時期渤海封氏任官表 71
表3-3 封氏簡譜 72
表4-1 段部世系表 91
表4-2 宇文部世系表 96

附表一 慕容氏世系表 113
附表二 三至五世紀幽冀地區大事年表 114
徵引書目 1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hc85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