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全唐文補遺〉千唐誌齋專輯》出版之際


趙跟喜


《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2006年 第8期 總第426期


  洛陽千唐誌齋是我國著名的唐代墓誌銘集藏地,原爲辛亥革命老人、愛國民主人士張鈁(字伯英)先生20世紀30年代初所營建,齋室位於張鈁故居(張公館)後花園西隅。花園名蟄廬,康有爲所題,建築爲磚石結構天井窯院,一長廊三天井十五室,獨立院落,三進相連,內外牆壁間鑲嵌歷代墓誌銘及名人書畫石刻1419件,其中唐人誌石多達1191件。門額爲章太炎篆書,跋語“新安張伯英得唐人墓誌千片,因以名齋,屬章炳麟書之”。千唐誌齋名爲原河南大學校長王廣慶(字宏先)先生所起。


 千唐誌齋的珍貴藏品是一部石刻唐書,一部最原始的唐人檔案,一部波瀾壯闊的唐人生活畫卷,一部絢麗多姿的唐代書法演變史,她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文化遺産之一,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1996年12月,經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1983年,文物出版社出版《千唐誌齋藏誌》兩巨冊,爲原拓圖版,誠爲學界大事,爲唐史研究者所重,該書前言概述千唐誌齋甚詳。1989年再版,周紹良先生特補重印後記。《全唐文補遺》前幾輯收錄了千唐誌齋舊藏唐誌的錄文,但因體例所限,散置其中,未成專輯。二十多年來,以千唐誌齋藏誌內容爲研究資料的論文著作層出不窮,相當一批學者蹊徑獨辟,成果豐碩,由此推動了唐史研究的進展,可喜可賀。


 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發源之地,洛陽乃九朝古都,元魏隋唐墓葬極多,北邙上下,時有墓誌出土。清末迄今,累計逾萬,僅20世紀80年代以來,估計有三四千方之多。收藏者主要有千唐誌齋六百餘方、洛陽文物二隊四百餘方、洛陽師範學院三百餘方、洛陽宋氏、劉氏、王氏等五百餘方,其他散存於市縣文物單位,流散外地者幾近千方。這些墓誌已編輯出版的有《洛陽新獲墓誌》、《洛陽新出土墓誌釋錄》、《洛陽出土歷代墓誌輯繩》等。而千唐誌齋新收墓誌資料至今尚未公之於衆,一直爲唐史研究者所期待。


 這批新收墓誌大多出於洛北邙山、洛南萬安山、龍門西山及偃師、關林等地,其價值彌足珍貴,如萬安山出土的李、盧、姚、范官僚家族墓誌,龍門張溝一帶出土的多與皇親國戚有關聯的人物墓誌等,其中人物事件或見諸史冊,或補缺拾遺,皆可印證唐史之一斑。


 千唐誌齋新藏墓誌的徵集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孟津鄉間散存墓誌不少,大都閒置農家庭院之中。爲使這些文物收歸國家,不致損毀流失,千唐誌齋旋委託當地熱心人士代爲尋訪徵集。幾年之間,徵得二百餘方,之後尋訪範圍逐漸擴大,每年都有收穫,大都得之於北邙上下,伊洛之間。十餘年來,我們櫛風沐雨,奔波勞頓,千方百計尋訪收購散置於民間的這些墓誌,充實館藏,共徵得唐及歷代墓誌六百餘方,使千唐誌齋館藏墓誌達到兩千方之多。 尋訪徵集之艱難困窘,皆有記錄,而每徵得一方誌石之歡欣則非親歷者所能體會。所幸徵集活動得到了時任河南省長、省委書記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的關注和支援,洛陽市及新安縣政府每年給予財政補貼,國家文物局充分肯定徵集活動並立項撥付專項經費,使墓誌徵集工作收穫巨大,俾國家文物得以珍藏,免有流失之虞,千唐誌齋也藉此得以充實發展。


 在尋購唐代墓誌的同時,我們還發現了一批北魏、北周、隋代以及北宋以降的墓誌,內容珍貴,也儘量予以收藏。如在洛陽古玩市場陸續訪得弘農華陰楊氏墓誌近四十方,年代大多在周隋之間,人物多見於史籍。而收集于萬安山的北宋蘇氏墓誌之人物事件,皆在宋史中有所記載,尤爲珍貴的還有范仲淹夫人張氏墓誌等。本輯一併將這些墓誌附錄刊出,以饗讀者。


  千唐誌齋新徵集的墓誌多爲近年所出,品相完好,字迹清新,易於辨識,有別于張鈁先生民國所得之誌石,因出土年代不同,且有的曾移作民用,石面漫漶,字迹殘失較多。在我們徵集過程中每有新獲,皆予以編號錄文。這項工作進展一直得到了學界的高度關注,爲使這些珍貴資料早日面世,爲研究所用,我們特邀原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馬馳教授等對這批墓誌重新進行了錄文標點(其中馬馳教授校點290篇,超過一半,爲功甚巨),以《全唐文補遺.千唐誌齋新藏專輯》爲名付梓,相信于唐史研究,不啻一件幸事,於我們則是心願既成,欣慰有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hc85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