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余英時:中國藉擁抱傳統重新定位國家認同

(中央社記者蔡蕙如華盛頓二十四日專電)


  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去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獎」得獎人余英時今天在華府表示,中國正在藉由重新發現自己的歷史與詮釋儒家思想,尋找新的現代國家認同;臺灣當前的去中國化與中國的擁抱傳統熱潮其實是同一件事,都是針對共黨政權而來。


    「克魯格獎」號稱人文界的諾貝爾獎,由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克魯格中心頒發,余英時去年與美國著名非裔歷史學家佛蘭克林共獲此項殊榮,今天應邀回國會圖書館演講,談及西方現代民主、中國儒家傳統及毛澤東思想在當今中國重新詮釋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時,做出以上表示。


    余英時曾經任教于哈佛、普林斯頓、耶魯與密西根大學,目前為普林斯頓大學亞洲研究與歷史學的榮譽教授,長年定居美國;他在美國學界的聲望不只在於著作等身的學術貢獻,也在長期以來對中?共產黨的直言批判與對民主運動的支援。


    他指出,中國自一九九○年代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至今,正透過重新詮釋自己的歷史傳統,找尋新的國家認同,不論是江澤民「以德治國」、或是胡錦濤的「和諧社會」,都已脫離毛澤東,往儒家思想邁進,只是不公開明示;不過,這樣的熱潮有政治意涵,對共產黨而言,是一種策略文化與控制手段,因為馬克斯主義已不具說服力。


    余英時說,這樣的國家熱潮並可由流行文化觀察,例如大眾文化場域興起各式各樣的歷史劇,父母親時興讓小孩學三字經,中央電視臺也邀請中年學者上電視演講,以及諸多相關著作的翻譯等等。


    不過,余英時也以「同床異夢」形容中國當前找尋國家認同的狀況。他表示,學界有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擁抱西方的民主,又延續自己的傳統?各派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答案,對民主想法也不同,因此導致當前對「國家認同」有很多不同的概念。


    他也認為,當今各種抗爭力量已讓中國政權不像從前那樣權力強大,可以控制知識份子,以近來章詒和書籍被中國文化部禁止為例,中國政府便必須面臨廣大公眾聲援的壓力。


    被問及為何臺海兩岸會有臺灣去中國化與中國的擁抱傳統價值的差異,余英時指出,兩者事實上都是針對共產黨政權,因此原因是一樣的;中國回溯傳統是要找回在文化大革命失去的價值,是對極權統治的反抗,臺灣人也一樣。他也認為,臺灣的去中國化已被媒體過度渲染。


    提到中國在重新尋找國家認同的過程中,是否會演變為兩岸國族主義的衝突,他表示,臺灣早期並沒有國族主義,但是在國民黨政府遷臺後,人民因對政府不滿而產生這樣的情緒,適巧政治人物也想予以操作。不過,他相信只要雙方保持冷靜,不會有立即的衝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hc85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