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明章之治」論析--明、章二帝鞏固政權的措施


王惟貞,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76頁,2007。


陳啟雲教授指導


論文摘要


東漢「明章之治」和西漢「文景之治」是漢代著名的兩大盛世。「文景之治」後的漢武帝時代,西漢的國勢達於巔峰;相反地,後「明章之治」的東漢政權卻日益衰落。因此,本文試圖站在史料與後人的研究基礎上,重新分析明章時代的史事,以理解東漢衰落的原因。


過去的研究,往往著重在明、章二帝個人特質的差異性,魏文帝曹丕「明帝察察、章帝長者」的說法,也成為後世研究者的共識。然而,過於強調明、章二帝個人特質的差異性,反而忽視了明、章二帝的治國政策具有高度的延續性。如同明帝的「永平之政」是光武帝「建武之政」的延續般,章帝對明帝政策的繼承與延續,也是遠遠超過後人的理解。因此,即使明帝與章帝分別採取「尚嚴」、「尚寬」的治國風格,還是不能掩飾光武帝、明帝、章帝三帝政策一脈相傳的事實。


  其次,光武帝建國後,有鑑於王莽篡漢的教訓,不准外戚與政。然而,章帝以降的朝政,卻不斷出現外戚和女主干政的歷史事件。外戚與女主掌握朝政的原因,除了幼帝在位、太后臨朝聽政外,更重要的因素則是來自於東漢建國後,政權結構上的嚴重瑕疵。為了鞏固帝國的根基,東漢初年諸帝透過削弱三公權力、嚴格管理官僚集團及宗室諸王等方式,加強中央集權。相較於中央改革的成功,地方改革卻失敗了,這又加深了東漢初年諸帝對中央官僚體系、儒生、宗室諸王的猜疑與不信任。正因為諸帝猜忌以三公為首的官僚集團和宗室諸王,有親戚關係卻無血緣關係的外戚,成為皇權最有力的支持者。在中央集權的政治結構下,皇帝、女主與外戚遂成為生命共同體,直到東漢覆滅為止。



目 次



第一章:序論    1


 


第二章:東漢明帝即位前的政局    .9


第一節︰即位前的明帝與東漢政局    11


第二節︰廢后與廢太子事件    16


第三節︰光武時代的皇子與宗室    23


      30


 


第三章:東漢明帝即位後的政局    32


第一節:延續建武的內政措施-三公、太傅及禮樂    32


第二節:抑制諸王的權力    43


第三節:抑制外戚的勢力-陰、馬氏    61


      67


 


第四章:外戚環伺的章帝時代    70


第一節:章帝與明德馬后    71


第二節:章帝與馬氏外戚    80


第三節:章帝和竇氏外戚    89


      96


 


第五章:章帝時代的朝政    99


第一節:白虎觀會議    101


第二節:不孝與明主    110


第三節:章帝的改革    121


      131


 


第六章:后妃與東漢政權    134


第一節:明德馬后    135


第二節:章德竇后    140


第三節:東漢的后妃政治    145


第四節:皇帝、外戚及東漢帝國    149


      156


 


第七章:結論    159


 


 


附表(一)東漢后妃及出身表  163


附表(二)光武諸王就國表  164


附表(三)光武帝、明帝、章帝出巡表  165


 


附圖(一)真定郭氏聯姻譜系圖  167


附圖(二)南陽新野陰氏聯姻譜系圖  168


附圖(三)扶風茂陵馬氏聯姻譜系圖  169


附圖(四)扶風平陵竇氏聯姻譜系圖  170


附圖(五)南陽新野鄧氏聯姻譜系圖  171


 


徵引書目  172


 


參考文獻


Reference:


(一)    史料及專著


 


1.    新校標點本《後漢書》


 


2.    新校標點本《漢書》


 


3.    新校標點本《三國志》


 


4.    新校標點本《資治通鑑》


 


5.    清.陳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


 


6.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里仁出版社,1985﹚


 


7.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


 


8.    吳樹平《東觀漢紀校注》(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9.    周天游《後漢紀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10.    施之勉《後漢書集解補》(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


 


11.    饒東原注釋《新譯新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8)


 


12.    嚴可均校輯《全後漢文》收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一版6刷)


 


13.    王鳴盛著、黃曙暉點校《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14.    劉咸炘《後漢書知意》收錄在楊家駱主編《四史知意》(台北:鼎文書局,1976)


 


15.    劉汝霖《漢晉學術編年》(台北:長安出版社,1979)


 


16.    李貞德《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法律史》(台北:三民書局,2001)


 


17.    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


 


18.    周長山《漢代地方政治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19.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


 


20.    林劍鳴《秦漢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1.    姜忠奎《緯史論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22.    馬彪的《秦漢豪族社會研究》(北京:中國書店,2002)


 


23.    崔向東《漢代豪族研究》(武漢:崇文書局,2003)


 


24.    張鶴泉《光武帝劉秀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


 


25.    張鶴泉《漢明帝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26.    曹金華《漢光武帝劉秀評傳》﹙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27.    曹勝高《漢賦與漢代政治-以都城、校獵、禮儀為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8.    陳戍國《中國禮制史(秦漢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29.    陳啟雲著、高專誠譯《荀悅與中古儒學》(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


 


30.    傅樂成《中國通史》(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3)


 


31.    黃留珠《劉秀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2.    黃曉芬《漢墓的考古學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3)


 


33.    楊永俊《禪讓政治研究-王莽篡漢及其心法傳替》(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34.    楊權《新五德理論與兩漢政治-「堯後火德」說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6)


 


35.    雷戈《秦漢之際的政治思想與皇權主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6.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


 


 


37.    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馬姜墓誌〉


 


38.    劉厚琴《儒學與漢代社會》(濟南:齊魯書社,2002)


 


39.    劉修明《從崩潰到中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0.    錢穆《秦漢史》(台北:東大出版社,1992六版)


 


41.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42.    顧詰剛《秦漢方士與儒生》(台北:里仁出版社,1985)


 


43.    (英)崔瑞德、魯惟一編,楊品泉等人譯《劍橋中國秦漢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44.    (英)Michael Loewe魯惟一 , Crisis and Conflict in Han China 104BC to AD 9  (台北:虹橋書店,1975)


 


45.    (日)東晉次《後漢時代?政治?社?》(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社,1995)


 


46.    (日)渡邊義浩《後漢國家?支配?儒教》(東京:雄山閣出版社,1995)


 


47.    (韓)具聖姬《漢代人的死亡觀》(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二)    期刊論文


 


1.    王四達〈是"經學"、"法典"還是禮典《白虎通義》性質的辨析〉《孔子研究》2001第6期。


 


2.    王俊梅〈明章之治淺論〉《衡水師專學報》第3卷第1 期,2001。


 


3.    王建文〈西漢律令與國家正當性-以漢律令中的"不道"為中心〉《新史學》3卷3期,1992。


 


4.    王健〈楚王劉英之獄探析〉《中國史研究》1999第2期。


 


5.    王健〈漢代君主研習儒學傳統的形成及其歷史效應〉《中國史研究》1996第3期。


 


6.    王藝〈王莽巡狩封禪制度新証〉《文史新探》2005第3期。


 


7.    甘懷真〈「舊君」的經典詮釋-漢唐間的喪服禮與政治秩序〉《新史學》13卷2期,2002。


 


8.    甘懷真〈中國中古時期君臣關係初探〉《台大歷史學報》21期,1997。


 


9.    甘懷真〈秦漢的「天下」政體-以郊祀禮改革為中心〉《新史學》16卷4期,2005。


 


10.    余英時〈東漢政權之建立與士族大姓的關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


 


11.    巫鴻〈漢明、魏文的禮制改革與漢代畫像藝術之盛衰〉《九州學刊》3卷2期,1989。


 


12.    周興春〈論光武帝劉秀度田並沒有失敗-兼論東漢前期土地政策〉《德州師專學報》14卷3期,1998。


 


13.    林聰順〈帝國意識形態的重建-扮演「國憲」基礎的《白虎通》思想〉,宣讀於「哲學學門專題計畫研究成果發表會」,後收錄在國科會人文處/中研院社科所主編之《哲學論文集》(台北:中研院社科所,1998)


 


14.    金春峰〈《白虎通》與兩漢神學經學的思想方式〉《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15.    孫如琦〈王充溢美章帝原因辨析〉《杭州大學學報》第24卷第3期,1994。


 


16.    徐復觀〈漢代一人專制政治下的官制演變〉《兩漢思想史.卷一: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9七版四刷)


 


17.    徐復觀〈漢代專制政治下的封建問題〉《兩漢思想史.卷一: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9七版四刷)


 


18.    秦學頎〈東漢前期的皇權與外戚〉《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第1期。


 


 


19.    張鶴泉〈論漢明帝〉《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卷第2期,2000。


 


20.    曹金華〈東漢前期統治方略的演變與得失〉《安徽史學》2003第3期。


 


21.    曹金華〈從馬竇之爭看班固等"反遷都"論戰的實質〉《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8第2期。


 


22.    曹金華〈漢明帝及其"嚴切"政治〉《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第3期。


 


23.    曹金華〈劉秀"度田"史實考論〉《史學月刊》2001第3期。


 


24.    曹金華〈論東漢前期的"諸王之亂"〉《史學月刊》1996第5期。   


 


25.    陳啟雲〈中國中古「士族政治」淵源考〉《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中華中古前期史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7)


 


26.    陳啟雲〈兩漢樞機職事與三臺制度之發展〉《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中華中古前期史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7)


 


27.    陳啟雲〈漢儒理論與價值觀研究的方法論問題之考論篇〉《史學集刊》2006第1期。


 


28.    陳啟雲〈漢儒與王莽:評述西方漢學界的幾項研究〉《史學集刊》2007第1 期。


 


29.    湯其領〈白虎觀會議與東漢政權苟延〉《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板)》1996第2期。


 


30.    賀凌虛〈讖對秦漢政治的影響〉《東漢政治思想論集》(台北:五南圖書,2002)


 


31.    黃清敏〈東漢中後期女主執政現象試探〉《廣西社會科學》2005第11期(總第125期)。


 


32.    楊建宏〈論東漢明章時期柔道政策的兩極分化〉《長沙大學學報》1996第4期。


 


33.    楊聯陞〈東漢的豪族〉《清華學報》11:4,1936。


 


 


34.    楊聯陞〈國史上的女主〉《國史探微》(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


 


35.    雷戈〈白虎觀會議和《白虎議奏》、《白虎通義》之關係考〉《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第6期(總第119期)


 


36.    廖伯源〈東漢將軍制度之演變〉《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37.    廖伯源〈東漢楚王英案考論〉《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96,新第5期。


 


38.    廖伯源〈試論光武帝用人政策之若干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1本,第1分,1990。


 


39.    廖伯源〈試論西漢諸將軍之制度及其政治地位〉《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40.    廖伯源〈漢代監軍制度試釋〉《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41.    廖伯源〈漢禁錮考〉《秦漢史論叢》(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


 


42.    劉紀曜〈公與私-忠的倫理內涵〉《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


 


43.    蕭陽光、冷鵬飛〈東漢楚王英謀逆案疑析〉《湖南行政學院院報》2000,第6期。


 


44.    閻鴻中〈唐代以前「三綱」意義的演變-以君臣關係為主的考察〉《錢穆先生紀念館刊》第7期,1999。


 


45.    (日)加藤繁〈漢代的國家財政和帝室財政的區別及帝室財政一斑〉《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三卷:上古秦漢》(北京:中華書局,1993)


 


46.    (日)宇都宮清吉〈劉秀與南陽〉《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三卷:上古秦漢》(北京:中華書局,1993)


 


47.    (日)安居香山〈緯書思想研究的歷史及其課題〉《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


 


48.    (美)Hans Bielenstein, "The Restoration of The Han Dynasty",Vol.3, The People,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Bulletin, No.39,196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hc85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