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鴻勛教授引領校內外師生意會中國園林意境之美(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人文講座)」(臺大校訊第902期 2007/12/19)


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與人類系及建築與城鄉所共同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的楊鴻勛教授,分別在96年(2007)11月14日及11月21日在本校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演講廳舉辦二場人文講座。


楊教授自清華大學建築系畢業後擔當梁思成先生的助手時起,半個世紀以來,精誠致力於中國建築及園林的歷史與理論研究,他創立的「建築考古學」這一分支學科已得到學術界的公認。他的著作《建築考古學論文集》與《江南園林論》在2001年,被中國大陸票選「20世紀最佳文博考古歷史圖書」之「論著類」的第一名和第三名。楊教授此次來台講學,讓校內外對於古代建築史及建築考古學有求知熱情的老師及同學們,也能親炙其在中國園林研究方面的深厚學養。


第一場講題為「人為與自然相融合的時空藝術—江南園林」,楊教授首先以東西方文化的造園歷史為觀察角度,定位中國園林的世界性地位,再舉江南園林為例,實際說明中國園林之勝及其設計要素。


中國的所謂「園林」,不同於西方傳統以花草為主的garden,也不同於以樹木為主的park。由於西方的花園或植物園主要為園藝家,此與中國園林所追求的空間藝術境界相去甚遠,是故,西方學者稱中國園林為世界花園之母( Mother of Gardens)。而「江南園林」,是指16-17世紀明、清古典主義私家園林,其為中國古典園林的代表作,也是明、清宮廷園林的學習榜樣。


楊教授以景象要素與景象導引的方式來分析園林的構成,園林藝術的基本單位為「要素」與「導引」所構成的「景象」;景象產生「意境」是園林藝術作品的最高品評標準。由江南園林的各項實例分析,我們可知,園林是一種綜合地表形勢塑造、植物配置、動物點綴以及建築經營,而進行的一種人為與自然相融合的景觀藝術創作,但它並非全般摹擬既見的自然或人造景象,而是一種意象的傳達,其絕妙的美感產生在「似與非似」及「真與不真」之間。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種時空藝術-既是空間藝術,又是時間藝術。高明的造園手法,在行進動態與遠近流轉之中展現「象外之象」與「景外之景」的意境。


在楊教授深入淺出的精闢演講之中,與會師生方才能夠跳脫坊間習見的各種園林圖鑑書籍的表象層次,由空間設計及人文意涵上了解各種造園手法以及運用高下之別,從而略窺園林時空藝術的門道,開始意會中國園林「意境」之美。


第二場講題是「大地景觀的建築經營—風景區宮苑:清漪園例解」,在這場演講之中,楊教授首先展開歷史的視野,追溯園林思想的發源到上古時期。據考證,園林出現於都邑產生之後,反映人類對大自然的眷戀,亦體現中國哲理:人是自然的產物,因之尊重自然,與自然相和諧;園林景象即是再現自然。有足夠財力與物力基礎的帝王苑囿,發展成為大地景觀的建築經營。而目前已知最早實例可推溯至商代,在偃師尸鄉商城遺址的北方發現有大型人造池沼。


至秦朝,已出現人為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的巨大尺度設計作品─東海碣石宮,配合自然海灣與門型巨石,配置宮殿及向海道路,形塑東方國門無垠無界的廣闊意象。而隋朝皇家建築師宇文愷在自然風景區創作的仁壽宮(即唐代的「九成宮」),則是一座發展成熟的風景區宮苑的里程碑。


在了解中國宮苑的源由之後,接著進入本次演講的主題:現存北京清初乾隆年間的傑作「清漪園」,也就是晚清慈禧太后挪用海軍款修建而改稱的「頤和園」。「清漪園」是帝王大地景觀建築創作的絕唱。它以昆明湖及萬壽山為基址,再參考江南風光:杭州西湖、拙政園以及十里山塘街。由這座皇家宮苑可以看出,山水之間仙居樂土的創作理念,恰是普渡眾生脫離污染苦海而到達清潔、健康、生態化人居環境彼岸的慈航方舟,展現了中國傳統園林哲理的現實意義。


由於場地時間有限,但聽眾燃起的求知火花則無窮無盡,對於中國園林知識還是意猶未盡的師生們,在演講會後,一路相隨著楊教授夫婦返回學人宿舍,利用邊走邊聊的機會繼續提問討論,自小福、椰林大道、圖書館、舟山路……直至過基隆路,已近長興街宿舍區,才依依不捨地各自賦歸,這精采難得的場外演講方算是告一段落,亦充分運用臺大校園環境作為學術活動的空間。


請參照以下講演公告訊息:


楊鴻勛「大地景觀的建築經營—風景區宮苑:清漪園例解」(2007.11.21


楊鴻勛「人為與自然相融合的時空藝術—江南園林」(2007.11.1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hc85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