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紀志昌著,《兩晉佛教居士研究》(臺灣大學文史叢刊132


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11月。32開。平裝。515頁。ISSN1682-8461



紀志昌,〈兩晉佛教居士研究〉(The Research on Lay Buddhist during Two Jin)


林麗真教授指導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4年,博士學位論文,439頁。


論文摘要:


本文嘗試結合學術思想史與宗教社會史的研究方法,對兩晉時期的佛教居士面貌作一全幅的整理、觀照與詮釋。基於佛教在六朝時代的發展有著特殊的「名士」背景,而與其相關之社會、文化莫不可分,故兩晉居士研究的問題意識,在於發現佛教與中古家庭、門第發展之機緣,並尋繹「士」於文化傳承、社會角色等多重意義底下,宗教流傳其中之作用,與士人信受、反饋佛教之機制……。經由此番研究,不僅豁顯出「僧」「俗」命題之別,從而鉤勒出此一時期居士信仰之型態與特徵,修道之理論與實踐,對教理的接受觀點與所旁涉之「儒」「佛」論爭問題。
在問題的處理方法上,以合理的互證,資料的相互參酌、繫聯、互補與辨正,來鉤稽兩晉居士佛教信仰的概貌,釐清史實的真相,還原其情境,並賦予合理性的詮釋與宗教社會史的意義,以對本題研究視野與相關線索有一整全、宏觀而客觀之建立。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取向………………………………………………………1
一、研究動機 ………………………………………………1
二、何為居士? ……………………………………………3
(
) 居士釋義…………………………………………3
(
) 揀擇居士的方法與原則 …………………………7
三、「居士」問題的探討方向………………………………15
四、本文研究的時代斷限 …………………………………16
第二節 西晉之前的居士個案 ………………………………………19
一、哀帝至桓帝……………………………………………19
二、桓帝至漢末……………………………………………22
三、漢末至三國……………………………………………25

第二章 兩晉居士與佛教關涉之活動類型 ………………………………32
第一節 出世清修型 …………………………………………………34
一、 未依僧之出世修行 ……………………………………35
(
) 郭文 ………………………………………………35
(
) 謝敷 ………………………………………………39
二、依僧之出世修行:以廬山僧團為主 …………………43
(
) 出世山隱 …………………………………………44
(
) 結誓共修 …………………………………………49
(
) 會通儒玄佛 ………………………………………53
(
) 與廬山僧團相關之其他士人 ……………………58
第二節 清談論法型……………………………………………………63
一、品目中的崇僧輿論 ……………………………………63
二、清談的延伸:講經 ……………………………………69
三、名僧談理的廣大迴響…………………………………73
四、書信論法 ………………………………………………76
(
) 與郗超有關之論法士群 …………………………76
(
) 桓玄、王謐、殷顗 ………………………………80
(
) 羅含、孫盛、習鑿齒 ……………………………82
(
) 其它 ………………………………………………85
第三節 檀越法事型 …………………………………………………86
一、 譯事中的助譯與勸助…………………………………86
(
) 譯經居士竺叔蘭 ………………………………86
(
) 助譯居士以聶承遠、道真父子為主 …………88
二、 法事之施受 ……………………………………………94
(
) 就接受「法施」的角度來看 ……………………95
(
) 就「財施」的角度來看 …………………………101
(
) 居士法施之自立 …………………………………105
三、 造像、畫像、供像 ……………………………………107
四、 興寺 ……………………………………………………114
(
) 捨宅 () 為寺……………………………………114
(
) 家立精舍 …………………………………………116
(
) 官廷造寺 …………………………………………117
(
) 修營塔廟 …………………………………………120

第三章 兩晉居士信仰的家族性……………………………………………123
第一節 兩晉宗室 ……………………………………………………124
一、佛教於西晉王室流傳之肇始司馬顒、司馬耽 ()
…………………………………………………………124
二、東晉宮庭佛教之發展 …………………………………128
(
) 明帝至穆帝時期的姻親、政治與佛教……………128
(
) 哀帝、簡文帝時期之方術與佛教 ……………137
(
) 孝武帝、司馬道子之「佞佛」與政治 …………142
第二節 瑯琊王氏 ……………………………………………………153
一、玄學家風與佛教影響之始 ……………………………153
二、王洽一門與佛教 ………………………………………156
(
) 王洽:家族的佛理入門者………………………156
(
) 王珣、王珉:家族信仰的進一步發展…………158
三、王劭一門與佛教 ………………………………………164
(
) 王劭、王恢 (王奐) :營寺與蔭產………………164
(
) 王謐:護法與書信問道…………………………166
四、王肅之、王凝之:奉道家庭的佛教影響 ……………169
第三節 太原晉陽王氏 ………………………………………………174
一、 王濛一門與佛教 ………………………………………174
(
) 王濛、王脩:清談與佛教………………………174
(
) 王恭:清廉與佞佛………………………………178
二、王坦之一門與佛教 ……………………………………179
(
) 王坦之「反玄」與支遁的扞格 …………………179
(
) 范寧:王氏姻親之以「儒」入「佛」…………185
(
) 王忱、王國寶:傳統奉佛家風之轉 ……………189
(
) 王愉之後王慧龍:僧人與門第庇護…………191
第四節 陳郡謝氏、殷氏與其他 ……………………………………194
一、陳郡謝氏 ………………………………………………194
(
) 謝鯤一門與佛教 …………………………………194
(
) 謝裒一門與佛教 …………………………………197
二、陳郡殷氏 ………………………………………………200
(
) 殷浩 ………………………………………………202
(
) 殷顗 (附:殷仲堪)………………………………205
三、其他氏族 ………………………………………………210
(
) 汝南周氏 …………………………………………210
(
) 吳郡張氏 …………………………………………213
第五節 介於「奉佛」與「非奉佛」之間的氏族 …………………217
一、 譙國桓氏 ………………………………………………217
(
) 桓彝 ………………………………………………218
(
) 桓溫 ………………………………………………219
(
) 桓豁、桓沖、桓伊 ………………………………220
(
) 桓玄 ………………………………………………224
(
) 桓謙 ………………………………………………226
二、尋陽陶氏 ………………………………………………227
(
) 陶侃 ………………………………………………227
(
) 陶範、陶夏 () ………………………………228

第四章 兩晉居士的修行理論與實踐………………………………………231
第一節 自力禪修 ……………………………………………………232
一、謝敷之安般守意………………………………………232
二、廬山結誓的信仰內涵與宗旨:念佛…………………235
(
) 「決疑」與得「慧」……………………………235
(
) 元興結誓與「念佛三昧」………………………237
(
) 劉遺民之「定中見佛」…………………………241
(
)「定慧」與「心無義」……………………………246
第二節 他力救渡 ……………………………………………………254
一、兩晉居士與「觀音信仰」的流傳……………………254
二、觀音救渡的內容與信仰觀點…………………………259
(
) 救渡的事件對象:危難類型……………………259
(
) 救渡的信仰觀點…………………………………264

第三節 基本修行理論與實踐以郗超〈奉法要〉為例……………274
一、基本戒行與業報因果…………………………………275
(
) 由「檢於外」至「防於內」:修習初階……………275
(
) 五戒十善的報應…………………………………279
二、報應與輪迴的構成……………………………………279
(
) 五陰、五說B六情………………………………280
(
) 報應與解脫的關鍵:「心」………………………283
(
) 論受報主體………………………………………285
三、由「戒」資「定」:治心之要…………………………287
(
) 反向之觀想:不淨觀………………………………287
(
) 忍辱、以善報過……………………………………288
(
) 慈、悲、喜、護:四等心…………………………289
(
) 固心、去妄心………………………………………291
(
) 奉道之存心:求己…………………………………291
(
) 達觀、等心…………………………………………292
(
) 息念、止慮、無懼…………………………………293
(
) 心悟無常、離苦……………………………………294
四、由「定」生「慧」:從「有心」到「無心」……296
(
) 「六度」……………………………………………297
(
) 由般若智獲解脫…………………………………298
(
) 證空…………………………………………………300
五、小結:修習特徵與宗教角色差異………………………303

第五章 兩晉居士所涉及的「儒」「佛」論爭…………………………………308
第一節 護法論爭………………………………………………………308
一、 何充、庾冰之辯………………………………………309
(
) 初次交鋒:「變法」對「循例」 ……………309
(
) 第二次交鋒:「棄禮」對「勸教」………………310
(
) 第三次交鋒:
「王教不得不一」對「兩行」互補論…………312
二、王謐、桓玄之辯………………………………………314
(
) 第一次交鋒:「惠深故敬」對「惠深忘敬」……314
(
) 第二次交鋒:
「惠深忘敬」的反向論證對「宗致」不同說…317
(
) 第三次交鋒:
「在三之義」對「以至道為宗致」……………323
(
) 第四次交鋒:
學業非宗致的轉化「君道兼師」……………329
三、護法論爭所涉及的幾項爭論層面與思維特點………331
(
) 從夷夏優劣的論點來看…………………………331
(
) 從「情/禮」關係的論證來看……………………332
(
) 從「宗致之辨」來看……………………………334
(
) 護法論爭所隱涵的政治意識…………………336
第二節 應報論爭………………………………………………………339
一、戴逵對佛教「應報觀」的反省:〈釋疑論〉…………341
(
) 〈釋疑論〉對佛教「應報觀」的否定…………341
(
) 「分命」說的提出………………………………344
二、周續之的反駁與戴逵的答難…………………………346
(
)「命、理」的「未可喻」與「可喻」……………346
(
)「分命」取代了一切應報的根據…………………351
(
)「勸教」說與「分命」說的圓通問題……………352
(
) 周續之論理的侷限………………………………354
三、戴逵的宗教心態與信仰實質…………………………356

第三節 儒佛調和:「本同用殊」……………………………………360
一、儒與佛「本同用殊」說法的提出……………………360
二、居士倫理價值的完成…………………………………364
(
) 居士命題的起源:僧、俗修道的「用殊」……364
(
) 倫理價值的完成:「普渡」………………………369

第六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hc85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