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田愛,「北魏雁臣考」,『史滴』,27(2005/12)「北朝史」特集,頁81-117


 


本文承作者吉田愛女士(早稻田大學大學院博士後期課程)惠贈,謹此致謝。以下略為介紹該篇論文大要。


本文主要關注北魏遷都前後國家體制的變化,特別是對於游牧和農耕兩種文化及社會,北魏王朝的因應方式與實態。作者透過考察「雁臣」,作為瞭解此一現象的一把鑰匙。文中先後由北魏遷都後的實質統治領域、封邑地的分布與類型、叛亂地點的分布與分類、酋長的存在與行動,展開考察與比較性的討論。本文得到以下幾點觀察結果。


其一,遷都後的封邑地,主要分布在今天河南、河北和山東省一帶,其封爵已以重視農耕地域為政策。


其二,對於統治領域的北方、西北方,由酋長與王朝間的關係來看,這些區域似乎仍維持著十六國以來由游牧民族居住為主體。


其三,魏末北齊時期的領民酋民,並非北魏時期酋長的普遍形態,反而是率領部族民眾的部族酋長仍然普遍存在於北方和西北方。


其四,北魏王朝密切合作而往返於京都和北境的部族酋長,洛陽對這一批人稱為「雁臣」。


其五,以部族為單位的北境民族,在與北魏王朝結合的期間,一方面保留傳統部落的機動力,另一方面也獲得來自洛陽朝廷給予的經濟和社會資源,即便在王朝衰亡之後,北境部族仍然能夠在當時政局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最後,透過對雁臣的考察,作者提出疑問,遷都後北魏是否能看作單純的漢化王朝?尤其是建立在對農耕的漢族和游牧的北族社會上,採取二重統治體制的北魏,似乎不能再如過去認為是所謂「滲透王朝」。作者另外指出,北魏的「雁臣」統治模式,大概也成為唐王朝羈縻突厥的一種模範,值得留意。


文末另附多數封邑和變亂的資料表格,以及封邑和變亂分布的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hc85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