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隋仁壽宮.唐九成宮考古發掘報告》(中國田野考古報告集.考古學專刊;丁種第79號)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大16開,96頁。ISBN9787030207517


 


內容簡介


隋仁壽宮建於開皇十三年(西元593年),歷經二年,於開皇十五年竣工。擔任設計和營造這座行宮的是隋代最有成就的建築大師宇文愷。隋朝覆滅後,仁壽宮也隨之廢棄。貞觀五年(西元631年),唐太宗以隋仁壽宮為基礎,加以修繕,並改名為九成宮。《九成宮醴泉銘》碑是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代表作,被譽為楷書之宗。碑文的作者是宰相魏徵,文中記載了貞觀六年唐太宗在九成宮發現泉水的故事和這座離宮華麗的景色。


  1978199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對麟遊新縣城及其周圍進行了多次考察和發掘,充分證實了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即在陝西省麟遊縣的新城區。本書為十幾年考古工作的總結報告。


  隋仁壽宮是隋建築大師宇文愷的作品,代表著隋代建築的最高水準。由於西安地區隋的建築遺址多已破壞殆盡,隋仁壽宮是保存下來的唯一的宇文愷的作品。報告的出版將填補中國建築史上隋代宮殿遺址的空白。報告中的材料除37號殿址簡報發表在《考古》雜誌,其餘資料均為首次發表,報告的出版將為歷史學、藝術史學、古建築學等的研究提供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目 次


壹 序言
 一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的位置及其自然環境
 二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歷史沿革
 三 調查發掘緣起
貳 城址
 一 宮城
  (一)城址位置及保存情況
  (二)城址的勘察與實測
  (三)城門
 二 繚牆及其北門遺址
  (一)繚牆
  (二)門址
 三 禁苑
三 建築遺址
 一 1號殿址
  (一)隋代殿址
  (二)隋代闕址
  (三)唐代殿址
  (四)唐代闕址
  (五)曲廊遺址
  (六)出土遺物
 二 2號遺址
 三 3號遺址
  (一)發掘過程
  (二)地層堆積
  (三)殿址
  (四)北閣道遺址
  (五)東閣道遺址
  (六)西閣道遺址
  (七)東閣遺址
  (八)西閣遺址
  (九)小結
  (一○)出土遺物
 四 37號殿址
  (一)發掘經過
  (二)地層堆積
  (三)37號殿址的形制與結構
  (四)出土遺物
  (五)結語
 五 其他遺址的勘探及試掘
 六 井亭遺址
肆 醴泉銘碑與醴泉石渠及萬年宮銘碑
 一 醴泉銘碑
 二 醴泉渠(編為5號遺址) 
 三 萬年宮銘碑
附錄
 附錄一 《九成宮髓泉銘》碑文
 附錄二 《萬年宮銘》碑文
後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hc85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