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昌著,《唐代禮典的編纂與傳承──以《大唐開元禮》為中心》(古典文獻研究輯刊.7編.第9冊)


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9月。16開,188頁。


 


本書惠蒙作者張文昌先生(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歷任國科會博士後研究、東海大學兼任助理教授,現為中研院史語所博士後研究員、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贈送,謹致謝忱。本書乃根據作者碩士論文〈唐代禮典的編纂與傳承──以《大唐開元禮》為中心〉(臺灣大學歷史學系,1996)改寫而成。本書雖納入文獻學研究叢刊中,實惟一部藉由文獻展開文化傳統、內容編纂和流傳的考究,作者的關注尤其在於「禮典」的成立與流傳,仍屬基於歷史學眼界與方法的成果,並非單純僅為文獻學研究之作,敬祈讀者諸君瞭解。以下略摘其提要,並錄入目次以供各位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內容簡介


本書主旨,乃在透過考察漢唐間國家「禮典」的編纂與禮儀的傳承,藉以探討「禮」與「禮典」在國家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以及「禮典」在中國禮學與歷史上的地位。中國現存最早的國家禮典,是在唐玄宗開元二十年由蕭嵩所領銜編修之《大唐開元禮》,故本書便是以《大唐開元禮》為論題中心而展開討論。 全書共分為六章。


第一章「緒論」主要有二部分︰一是解釋「禮典」的意義,指出「禮典」一詞從魏晉到隋唐漸被廣泛使用,其意是指具有禮法意涵的禮書﹔另一則是說明拙稿所處理的課題與介紹學界對這些論題的研究史。


第二章的重點,則在闡述「禮」是構成上古三代國家的內在機制;在秦漢統一帝國建立之後,皇權利用荀子的學說,掌控了「禮」的建構權與解釋權;漢代並完成禮儀與禮學的文獻化與法制化,使「公家禮儀」成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另外,禮學典籍與國家禮典之間亦因性質的差異而形成兩套相輔的禮典傳統。


第三章則是在敘述由漢至唐間諸代編纂國家禮典的實況。因為國家不斷整理禮儀以彰顯國家的權威,故國家禮典的編纂遂成各代相沿的傳統。這個傳統在隋文帝編修《開皇禮》時已臻成熟,但最具代表性的國家禮典厥為《開元禮》。《開元禮》的編纂是因唐玄宗有鑑於武后以下禮制未定,且玄宗有創建典制以粉飾盛世的雄心,故在張說的主持下進行修禮的工作。其間雖然波折不斷,但終在繼任者蕭嵩的主持下完成,並流傳至今。由各代禮典的編纂,可知禮典能否編纂是與皇帝的態度大有關係。


第四章是針對《開元禮》的內容進行探析。《開元禮》的內容以「公家」之禮為主,其特點主要有三:一是禮文內容是經過系統性的整理編排;二是禮文內容與律令之間息息相關;三是在喪服方面多吸納六朝以來強調「情」的潮流,重新釐定人際關係。顯見《開元禮》對前代之禮多有整理與繼承。


第五章則是討論《開元禮》的影響。探索的焦點是科舉中的「開元禮舉」,以及《開元禮》對後世編纂禮典與鄰邦的影響。


第六章為「結論」,並標示未來待努力的課題與研究方向。 《大唐開元禮》的歷史地位與意義,在於它是中古禮學的一個總結,同時也是中古國家禮典的象徵。透過《開元禮》的編纂過程,可一窺皇權與國家如何維繫其權威。考察《開元禮》的實施,則可得見唐宋間政權性質、社會結構,以及禮學內涵的轉變。《大唐開元禮》重要性不言可喻。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禮學的內涵與禮典的成立」


第三章 漢唐間禮典的編纂與流傳──以《大唐開元禮》為中心


第四章 《大唐開元禮》的內容探析


第五章 《大唐開元禮》的影響


第六章為「結論」


參考書目


後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hc85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